嬴政为什么要逼死吕不韦?你知道吗?不知道也没关系。告诉你。
虽然秦王嬴政只给吕不韦写了一句话,但他无意中否认了后者一生的努力、贡献和理念。吕不韦虽然出身商人,但也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他自然明白,面对这种情况只有一条路可走。
我们先来看看嬴政这句话的意思:
“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吃十万户。君何亲秦?被称为仲父。他和家人一起迁徙到蜀国!”
你为秦国做出了什么贡献?享受秦国封给你的10万户美食城;你和秦王家有什么血缘关系?敢叫仲父。你们全家都去蜀国住吧!
也就是说:你吕不韦,对秦国,对我自己都没有什么贡献,为什么敢享受眼前的荣华富贵?
那吕不韦真的没有做出什么贡献吗?
[img]203807[/img]
在《史记·吕不韦传》中,受传统道德观念影响深远的司马迁对战国史上的风云人物吕不韦几乎没有好脸色,整篇文章充满了负面评价。从这个字里行间,我们可以对吕不韦形成以下脸谱化的印象:
没有羞耻和唯利是图。为了夺取个人的荣耀和财富,他毫不犹豫地使用了一些下三滥的手段,比如把灾难藏起来,把曾经和自己住在一起的女人送给嬴异人;后来,作为一个相国,我不知道太后,甚至推荐老艾入宫;
阴险、狡猾、卑鄙的投机者为了抓住机会,毫不犹豫地花了很多钱来包装不知名的嬴异人,并买下了华阳夫人。这些手段与儒家传统观念格格不入;
厚颜无耻,欺世盗名,组织大量文人编写《吕氏春秋》...
根据《吕不韦列传》,他是个大傻瓜。通过欺骗,他获得了所有的钱、权力、地位和声誉,这对传统士大夫来说是一种政治耻辱。
但如果抛开个人观念的影响,以结果为导向,我们会发现吕不韦其实很有价值。
他是嬴政家的恩人。没有他,世界上只有嬴异人,没有嬴楚,更不用说嬴政了。用“再生父母”来形容他对嬴异人父子的恩情并不过分。
一开始,嬴异人被塞进赵国当人质。“他们不愿意乘公共汽车,生活困难,不骄傲”。他们缺乏材料,生活困难,处境非常尴尬,以至于邯郸其他诸侯国的人质都看到了他的笑话。
要知道,秦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唐堂王孙为什么这么尴尬?身份决定一切。虽然嬴异人是秦昭襄王的孙子和王子安国君的儿子,但问题是他是个普通人,有20多个兄弟,在他面前有近十个兄弟。按常理来说,他以后不太可能在秦国政坛有太大的发展,更别说秦王的地位了。在秦赵关系日益僵化的大势下,他可能每分钟都会成为肉票。
[img]203808[/img]
因此,邯郸人不仅不太喜欢他,就连秦国自己的人也没有把他当回事,这就导致了“生活困难”的可怜待遇。
吕不韦出现后,不惜花钱改善嬴异人的生活,帮助他在邯郸人质圈收买人心,营造舆论;为他在秦国打通华阳夫人的关系,让他从“嬴异人”变成了“嬴楚”,一步步把他推向了储君;帮他逃出邯郸,在关键时刻回到秦国...甚至连嬴异人的对象都安排好了,这就是嬴政出生的原因。
因此,无论吕不韦的目的是什么,他确实改变了嬴异人的人生轨迹,客观地促使嬴政来到这个世界(几乎是用金钥匙出生的)。虽然他和嬴父子之间没有血缘关系,但他们提供的帮助远远超过了血缘关系。
@ 嬴政说他“何亲秦”显然是不合适的。
我们在看吕不韦是否对秦国没有贡献。
《史记·吕不韦列传》基本上讲的是八卦,但在《秦始皇本纪》中,嬴政亲政前几乎所有重大事件都有吕不韦的影子。
嬴异人继位于公元前250年(即秦庄襄王);明年,他立即回馈恩人吕不韦,并将其命名为相国。随后,“东周君为诸侯谋伐秦,王使相国帅师讨灭”。吕不韦率领秦军摧毁了东周君,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后来,他被命名为文信侯和洛阳的10万户。
公元前247年,嬴异人去世,年仅13岁的嬴政继位。“国事委于文信侯,被称为仲父。”也就是说,在接下来的八年里,秦国的权力掌握在吕不韦手中。
吕不韦大权掌握后,有几个动作:“吸引客人和游客,想要与世界融为一体。李斯为舍人。蒙叛、王、等为将军。”。他大肆吸引人才,积极为秦国吞并世界建设人事队伍。李斯进入历史舞台,蒙氏和王氏两位名将家族都被他重用。
在过去的八年里,吕不韦和他推荐的人才做了什么?秦国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元年,晋阳反叛秦国,蒙叛前去摆平;
[img]203809[/img]
二年,军攻打卷(楚国领土)斩首3万人;
三年来,蒙叛攻占了韩国的十三个城邑,不久后去攻打魏国的城邑,有诡;
四年,拿下来,有诡计;
蒙叛率军攻打魏国五年,共夺下二十座城市;
六年来,秦军逼退韩、魏、赵、卫、楚五国联军,然后反击卫国,逼对方退守野王;
七年来,将军蒙羁在征战途中死亡;
八年来,嬴政的弟弟长安君成反叛。
可以看出,在过去的八年里,吕不韦推荐的将军孟守、公东征西讨,延续了秦昭襄王时期的强势扩张步伐;孟和王继承了白起的衣钵,后来成为嬴政统一世界的领军人物。
因此,说吕不韦“何功于秦”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
那么,嬴政为什么要“睁眼说谎”呢?这纯粹是故意的,吕不韦在两个方面都违反了禁忌。
首先,路线问题。吕不韦饲养了3000名食客,其中大部分来自东方诸侯国。在吕不韦的命令下,这些人编写了《吕氏春秋》一书,“集论认为八、六、十二、二十多万字,以为天地万物古今之事”。
这部巨大的电影包含了儒家、墨水、道教、法律和其他学校的思想,被后代称为“杂项”家庭,这与秦国长期坚持的商鞅法家治理不完全一致,很可能与数百年军事爵士制度下的既得利益集团产生不和谐因素。后来,吕不韦死后,秦国人肆意驱逐吕府门客,这不仅是利益冲突,也是对发展理念的考虑。
对于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嬴政来说,显然有必要“除了别人,除了别人”吕不韦,先否定这个人,才能拨乱反正。
[img]203810[/img]
二是权力问题。
关于嬴政为什么给吕不韦写信,史书上说:“诸侯客人信使相望,请文信侯”。吕不韦被赶回封地一年多了。在此期间,各诸侯国来访的人络绎不绝。“秦王怕变”。嬴政担心他的叛乱,所以他写了一封信来强迫他。
担心吕不韦的反叛几乎是空的。如果真的有这种担心,嬴政送给吕不韦的就不可能是信了。嬴政13岁开始,吕不韦开始专权;直到八年后,他仍然无意还政;然而,当面对老艾反叛的可能危机时,我们几乎没有看到吕不韦的贡献,更不用说他的责任了。
专权,但没有在关键时刻分担忧虑,吕不韦这是封建大臣的禁忌。在历代权力大臣中,说到对君主的忠诚和贡献,也许没有人能比得上霍光;但霍光死后,他的家人被摧毁了。汉宣帝之所以如此残忍,是因为他不能容忍任何人长期染指自己的最高权力。
因此,这就是嬴政逼死吕不韦的原因。吕不韦本人没有犯罪,否则,嬴政不可能等一年多才下定决心;吕不韦最大的罪行是践踏至高无上的封建王权(皇权)。
嬴政为什么要逼死吕不韦?对他有什么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