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第五次伐魏,也是最后一次伐魏。由于老对手司马懿的“乌龟战术”,诸葛亮有通天的能力,也无能为力。今年秋天,诸葛亮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他安排后事,把兵符交给长史杨毅,让他全权负责身后的事情。他还告诉魏延,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他就不用担心他了。你可以自己撤退。
[img]201198[/img]
众所周知,长史杨仪和将军魏延素来不和,诸葛亮在世时,可以居中调和,但并没有完全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如今诸葛亮病逝,两人矛盾全面爆发,杨仪派马岱斩杀魏延,以杨仪的胜利告终。魏延是久经沙场的将军,虽然马岱也不差,但与魏延相比,差得多,结果是马岱杀了魏延。在演义中,马岱奉诸葛亮的命,埋伏在魏延身边。在他喊“谁敢杀我”的关键时刻,他从脑后杀了他。那么,在正史上,马岱是怎么杀魏延的呢?他有什么目的吗?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马岱杀死魏延是因为他的自私。他能杀死比自己更强大的魏延有三个原因。分析如下。
@ 满朝文武都支持杨仪,认为魏延谋反。
诸葛亮死后,作为一名军队教练,杨毅派费毅到魏延军探索情况。他得知魏延不想撤军,也不接受杨毅的掌兵,于是带领军队慢慢撤退。魏延得知后,怒不可遏,带领总部日夜奔赴杨毅面前,烧毁了阁路。这时,杨毅和魏延都向后主刘禅上表,称对方谋反。后主一时拿不定主意,向文武大臣征求意见。
侍中董允、主任史蒋婉等文武大臣都认为杨仪是文官,赢得了诸葛亮总理的信任,不会谋反,魏延也不能保证。这相当于满朝文武大臣成为杨仪的后盾,孤立了魏延。魏延失去了满朝文武和刘禅的支持,即使打败了杨仪,也没用。《三国志》记载如下:
[img]201199[/img]
延、仪各相表叛逆,一天之内,羽叫交到。后主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婉、婉、允咸保仪疑延。
@ 魏延军队被何平(王平)的声音分化瓦解。
虽然魏延军队占据了南谷口的有利地位,但他们主动攻击了杨毅军队。然而,杨毅有诸葛亮留下的兵符。他的士兵只认识兵符。他们认为杨毅继承了诸葛亮的衣钵,跟随杨毅。是的,他占了上风。杨毅派出不亚于魏延的将军何平与魏延作战。
何平不忍自杀,于是苦口婆心劝魏延军说:“公亡,身体还不冷,你们这一代怎么敢乃尔!”没想到何平的话很有效。魏延总部的人马也认为他的将军错了,于是四处奔跑,没有听魏延的话。
@ 马岱抓住机会非常准确,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杀死魏延。
分化瓦解魏延军队后,何平也不忍自杀,也没有杀死过去的同袍魏延。军队散去后,魏延只能和儿子一起逃到汉中。汉中是魏延镇守多年的老巢,估计有忠于他的将军和军队。这时,杨仪慌了,怕魏延卷土重来,于是派了愣头青马岱去追魏延。表哥马超死后,马岱一直在蜀汉军中不温不火,跟随诸葛亮南征北战,每次伐魏都有他的身影。
[img]201200[/img]
此时,丞相诸葛亮也病逝,如果马岱想保住自己的权力,就需要找一个新的靠山。在杨仪与魏延斗争的早期阶段,他一直在观望。现在,杨仪占据了很大的优势,而魏延却像丧家之犬一样逃到了汉中。大家都知道杨仪胜了,魏延败了。因此,马岱果断地选择听从杨仪的命令,追杀魏延,以魏延的第一名为投靠杨仪的投名状。《三国志魏延传》有关记载如下:
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于仪。
总结:马岱虽然成功杀死了魏延,但却成为了杨仪的心腹,受到了杨仪的青睐。出乎意料的是,后主刘禅并没有重用杨仪,而是重用蒋婉和费祎,只封了杨仪一个没有实权的中军师。建兴十三年(235年),杨仪因抱怨被后主刘禅废为平民,并流放到汉嘉郡。杨仪被流放,还不老实,用更激烈的话上书诽谤。脾气再好的刘禅也受不了,于是派人去郡里抓他。杨仪非常害怕,自杀了。
杨仪死后,马岱没有靠山,白杀魏延,可谓竹篮打水一场空。公元235年,马岱还率兵攻魏,但被牛金将军击败,损失惨重,最终无病而终。
马岱在历史上杀魏延的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