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刘燕,每个人都会想到什么?以下是相关的历史事迹。
在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的寿命很难超过300年。汉宋异数,但宋朝只有320年,而汉朝则领先400多年。与历代王朝的灭亡不同,“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为什么一直强大的汉朝灭亡,为什么四百年的基础被废除?
一般来说,人们认为与两人关系密切,即张角与董卓:张角掀起黄巾起义,加剧社会动乱,动摇了汉朝的基础;董卓在北京的混乱导致了中央政权的极度混乱,导致了汉末诸侯的分离。他们一个接一个,一个接一个,最终摧毁了汉朝。真的是这样吗?事实上,虽然张角、董卓和一系列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在汉代被废除了400年的基础,但这更多地与此人有关。这个人提出了一个建议,只有四个字,但它已经成为混乱的源泉。
这个人叫刘燕。
东汉末年宗室成员刘燕,汉末群雄之一,西汉鲁恭王刘玉之后。由于宗室身份,刘燕成年后被授予郎中一职,解决了工作问题。
160年,刘燕因老师朱天(汉桓帝时司徒)去世,离职,在阳城山教授,成为教师。教书后不久,刘燕被推荐为“贤良方正”(一种推荐官员后备人员的制度,始于汉武帝),被司徒府征辟,再次进入仕途。此后,刘燕先后担任罗阳县长、冀州刺史、南阳县太守、宗正、太常等官职。其中,宗正和太常是北京的办公室,宗正是宗室的主管,太常负责寺庙的礼仪。这两个职位很高,但没有实际权力。
[img]198676[/img]
汉灵帝刘红昏昏欲睡,导致朝廷混乱,政治倾滚时有发生。因此,刘燕有了逃避世界混乱、离开首都的想法,以免生气和烧身。
但刘燕作为朝廷的重臣,又不能随便离开,于是刘燕在188年给汉灵帝提出了一条建议,关键只有四个字。
《三国志·卷三十一·蜀书一·刘二牧传》第一:看到灵帝政治衰落,皇室多故,建议说:“刺史、太守、贿赂为官、剥人民、离叛。可以选择清名重臣认为牧伯,镇安方夏”。
刘燕建议,刺史和太守的权力太大,以至于我们可以胡作非为一个混乱的国家。我们不妨收回刺史和太守的一些权力,以廉洁的宗室和重要的大臣为州牧,在当地超越刺史和太守,垄断权力,稳定人民。历史学家称之为“废史立牧”。
刘燕提出建议后,还主动要求交州牧到大汉帝国最南端,以避免乱世。然而,想带领交州避灾的刘燕听到侍中董福说益州有天子之气,于是向朝廷要求益州牧。
[img]198677[/img]
汉灵帝一听,刘燕的建议很好。以前,刺史和太守的权力太大,不太听话。如果刺史和太守的部分权力属于“听话”的州牧,难道不能顺利引导国家吗?因此,汉灵帝批准了刘燕的建议和请求。
然而,令汉灵帝惊讶的是,刘燕忠于报国的建议摧毁了汉朝400年的基业。
所谓“牧”,就是管理人民的意思。“州牧”最早出现在公元前八年汉成帝时期,但当时权力不大。刘焉对汉灵帝的建议大大提高了州牧的权力,掌握了一个州的军事和政治权力。换句话说,州牧相当于一个独立的王子和一个分裂的军阀。州牧有人有士兵和税收,基本上不再由朝廷控制。
殷鉴不远,来者可追!诸侯一旦掌握了军政大权,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周朝分封的诸侯都掌握了军政大权,但东周后诸侯混战,西汉前期七国之乱,都掌握了军政大权,中央王朝难以控制。与诸侯权力相同的州牧出现,必然会形成新的军阀分离,汉朝注定不安宁。事实就是这样。188年“废史立牧”,189年董卓乱政,进入汉末群雄分离时代。
[img]198678[/img]
东汉末年,董卓乱政前是并州牧,刘彪是荆州牧,刘燕是益州牧,袁术是扬州牧,袁绍是冀州牧,曹操是兖州牧,公孙赞是北方四个州牧...汉末的大部分英雄要么从州牧开始,要么有州牧的经历。通过朝廷“废史立牧”的改革,他们掌握了一州军政大权,拥有争霸世界的资本。
@ 董卓乱政后,《三国演义》说十八路诸侯讨逆,其实最多只有12路诸侯,只有冀州牧一个想驱逐董卓,维护朝廷,其他主要是刺史和太守。原因很简单。朝廷权威的下降符合当地州牧业的利益。他们没有理由帮助恢复朝廷权威。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刘燕说:“可选的著名大臣认为牧伯,镇安方夏”,但当他掌握了益州的军事和政治时,他没有派兵驱逐董卓,以维护汉朝的权威。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刘燕一开始喜欢益州,是益州有天子的精神,事实上,益州有天子的精神,但天子的精神不能落在儿子刘张身上,而是落在刘备身上。
刘燕提出了什么建议?为什么他废除了汉代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