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明末将领,我相信,即使是对明史一无所知的朋友,也一定是袁崇焕、毛文龙、卢象升、洪承类、祖大寿等众多名将第一次浮现在脑海中。
另一方面,明末著名将领孙传庭的存在感可能没有袁崇焕那么强烈。然而,在史书中,史官对孙传庭的评价远高于明末其他将领。
以《明史》为例,它先后给了孙传庭“传庭死,关内无坚城”、以及对“传庭死而明死”的高度评价。
有些人可能认为这句话不是对孙传庭的评价,而是对当时形势的总结。
[img]198027[/img]
毕竟孙传庭1643年10月初三战死的时间离1644年4月22日清军入关不远。
的确,可以理解的是,孙传庭战死时,明末袁崇焕、卢象升等名将早已因各种原因去世。
洪承类、祖大寿等将才虽然还在,但也明显是杯水车薪,无法解决将才凋零的困境,更无法挽救明朝的颓势。
但是,从孙传庭的一生来看,相信大家不难发现,孙传庭确实有能力承受这种“传庭死而明死”的高度评价。
[img]198028[/img]
孙传庭具有优秀的战略意识
既然孙传庭是明末将领之一,要带兵打仗,那就从将领必须具备的战略意识入手。
早在崇祯十年,为了对付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兵马,时任兵部尚书的杨嗣昌就提出了一个名为“四正六角”的战略方案。
说白了就是在各地增兵,然后通过加强各地将领的信息交流,将各地相对分散的部队合并成“大网”,实现对流动起义军的追捕和拦截。
[img]198029[/img]
乍一看,这种等待工作的策略真的没有问题,可以让明军从被动转向主动。而且在实施之初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另一方面,孙传庭从杨嗣昌提出这一战略时就表达了自己的反对意见,认为“一向贼势,张则四出,困则归秦,贼之地在秦明。”
这样,虽然明军似乎在等待工作,但实际上他的军队太分散了,给了李自成等起义军占领秦地的机会。这张“大网”不是浪费了吗?
更不用说义军占领“秦地”了,也就是陇右地区和陕西关中地区之后,还是有地理优势的,明军进去也没那么容易。
[img]198030[/img]
果然,在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利用明军将领之间的矛盾多次突破包围圈,袭击襄王朱义铭后,杨思昌的“四正六角”战略计划终于以失败告终。
留明朝人民承担增兵增薪造成的财政负担,得不偿失。
显然,虽然这种情况不能清楚地表达孙传庭的战略意识有多突出,但作为一名将军,在制定战略时所需的前瞻性,以及结合实际多角度分析的将军素质。
孙传庭无疑足以称得上是比较优秀的。
[img]198031[/img]
孙传庭能力出众
同时,孙传庭除了具有相对优秀的战略意识外,个人能力确实出众。
就像崇祯九年七月一样,是时候,明末起义军中的第一代闯王“高迎祥”带领军队一路直接指向西安。结果,他在半路上被明军埋伏,被俘。
俘虏高迎祥的明军将领是刚到陕西就任巡抚的孙传庭。
也许有些人会认为这不是很正常。毕竟,明末的起义军大多由普通人组成,武器装备非常落后。明朝正规军的对手将由孙传庭率领。
但事实上,孙传庭在崇祯九年三月被调到陕西后,虽然西安四卫的账面上有“屯军二万四千,田二万多顷”的数据。
但由于明末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已是“田归豪右,军尽虚籍”
顾名思义,西安四卫在孙传庭任陕西巡抚时,实际上面临着严重的缺兵缺薪问题。
[img]198032[/img]
然而,经过孙传庭“严格征发期会,一从军兴法”等大刀阔斧的改革,虽然兵力依然不足,只有“万一千奇”,但战斗力却明显提高。
而且在“田”上,就像“年收屯班银十四万五千多两,米麦万三千五百多石。”
一方面,西安四卫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给自足,不再缺薪。
另一方面,也说明孙传庭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西安四卫缺兵缺薪的问题,即“土地兼并”。
当时,事实上,不仅西安四卫面临着土地合并的问题,明朝其他地区也是如此。如果推广,虽然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治愈,但从长远来看,肯定有助于逆转明朝的衰落。
[img]198033[/img]
另一方面,袁崇焕、毛文龙、卢象升、洪承类、祖大寿等明末将才在战略意识上也非常出色。
然而,在能力方面,相当一部分将军只体现在明朝廷斥巨资、强者云集的“关宁军”上。
[img]198034[/img]
在这一点上,孙传庭手下的秦军虽然战力不如关宁军,但如果把两军都放在同一个起点。
孙传庭不依赖明朝廷,完全依靠自给自足一步步把秦军带出来,无疑不弱于孙承宗和袁崇焕,他们组建了关宁军。
因此,《明史》对孙传庭“传庭死亡明亡”的高度评价自然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孙传庭无论如何都买得起这个评价。
明末将领那么多 为什么史官对孙传庭的评价这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