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给大家带来周邦彦的故事,有兴趣的小伙伴们继续往下看。
说到周邦彦,我相信很多朋友都没听说过,但没听说过也没关系。著名词评人王国维曾这样评价他:“老杜,不是先生!”
谁是老杜?李白的头号狂粉+首席CP,诗圣杜甫,王国维的意思是,周邦彦是词汇的集大成者。
我们之前谈过这么多词人,拉出哪一个比周邦彦更出名,那么周邦彦怎么能收集大成呢?
我有一个音乐梦想!
我们之前提到的诗人基本上都有一个牛哄哄的童年,比如晏殊和黄庭坚。他们年轻的时候是“别人的孩子”。
周邦彦也是别人家的孩子,只是反面的孩子。虽然远亲近邻都看不上周邦彦,但是这个哥哥调皮捣蛋,称霸霸王,爱读书,爱好广泛,所以没有他不喜欢读的东西。此外,周邦彦还热爱音乐,并将自己的研究命名为“顾曲堂”。
[img]197897[/img]
周邦彦年轻时自比周瑜。据说一位音乐家在宴会上犯了一个小错误,周瑜可以听到。“顾曲堂”这个名字来源于典故“音乐错误,周郎顾”。
23岁时,周邦彦去汴梁市深造,成功进入当时最高学府太学,成为一名光荣的官方大学生。
但当时太学有成千上万的学生,怎样才能脱颖而出?周邦彦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写文章,而不是普通文章,必须是长篇大论的大论文,这就是《汴都赋》。汴都赋全文有7000多字,绝对是巨大的宏篇。周邦彦写完后,把文章呈现给大老板宋神宗,宋神宗看完后非常高兴。为什么?周邦彦的整篇文章都在赞美变法的好处,“赋”的风格特别适合赞美别人,这使得周邦彦从“太学生”变成了“太学正”,从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变成了太学的教学主任。
[img]197898[/img]
结果两年后,爱变法的大老板宋神宗挂了。之后的故事就是之前讲的。宣仁太后当政,反对旧党的变法。宣仁太后死后,宋哲宗亲自管理,开始用新党做事。这样,赞美变法的周邦彦必然卷入党争。他的人生经历与苏轼、黄庭坚等人恰恰相反。苏黄被重用时,周邦彦倒霉,苏黄被贬时,周邦彦扬眉吐气。
后来,哲宗皇帝也离开了。哲宗的弟弟宋徽宗就位了。宋徽宗赵琏是一位被皇帝身份耽误的艺术家。他特别欣赏周邦彦,他可以从事音乐,并一路为周邦彦升职致富。
周邦彦也是一个经历过党争的人。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秦观的玻璃心很奇怪。如果他陷入党争,他将无法忍受。他一直在请病假。周邦彦呢?像木鸡一样呆着!
当然,这并不是说周邦彦自闭了。据后人记载,此时的周邦彦是:“学道退然,委顺知命,人望如鸡。”简单来说就是佛系。
然而,无论周邦彦多佛教徒,做事的人并不少。晚年,周邦彦完全卷入党争,被踢出首都,最终死于南京。
[img]197899[/img]
单词要写得好,必须有技巧。
很有可能周邦彦是宋代词人中最好的音乐玩家!
众所周知,词本身就是用来唱的,而周邦彦作为一名职业歌手,非常重视词的节奏和韵律的和谐。
周邦彦有一个词叫《兰陵王》,分为三段。据说唱这个词的时候,最后一段的高音只能由乐坊的老笛老师吹出,《兰陵王》也不是从头到尾的调整。中间有很多转折点,很有韵味。
《兰陵王》柳阴直,烟中丝丝弄碧。隋堤上,见过几次,拂水飘绵送行色。谁知京华倦客来到望故国?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超过千尺。闲寻旧踪迹,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担心一箭风快,半杆波暖,回头一路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悲伤,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后岑寂,夕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如梦,泪暗滴。
[img]197900[/img]
周邦彦的词精工,善于运用前人的诗歌典故,善于传播叙述,解构精致严谨,整体丰富优雅,正是这些特点,有王国维“老杜”的声誉,也就是说,周邦彦吸收了前诗人在技能和技术方面的所有优势。
然而,周邦彦的大部分文字都是关于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浪漫。他们很少从诗歌和歌曲中谈论人生哲学。没有苏轼的思想内容,只有男人和女人唧唧喳喳,他们想不起喝酒和唱歌。每个人都同意这种说法。周邦彦在歌词填充技术上绝对是王者,但在内容上,他是青铜,有点小气。
周邦彦去世几年后,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金兵入侵,皇帝被捕,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周邦彦吹彩虹屁的汴京城不再美丽,只剩下废墟。
为什么说周邦彦是词的集大成者?他的词有什么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