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人刘渊为什么高举继承汉朝的旗帜?以下是相关内容的详细介绍。
自秦汉以来,匈奴一直是游牧民族和农业汉族。无论是汉高祖的和亲政策,还是汉武帝打破匈奴,中原政权一直在寻求与北疆民族共存的方式。经过数百年的磨合,南匈奴与汉族土壤的汉化程度非常高。许多匈奴贵族从小就接受汉族文化,甚至熟悉四本书和五本经典。
其中一位匈奴皇帝在西晋内乱时脱颖而出,尊三国时期蜀汉后刘禅为祖,定国为“汉”,从此拉开了“五乱华”的序幕。他是东晋十六国的开国皇帝刘渊。
汉高祖开国初期,他与匈奴作战,吃了白登围攻的苦果,迫切需要在中国休养;相反,匈奴此时刚刚吞并了东胡,领土辽阔,这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对手的鼎盛时期。刘邦只能采取和亲政策,与匈奴领导人冒着誓言成为“兄弟”,并将刘氏家族的女儿嫁给匈奴,他的后代被命名为刘。
[img]196105[/img]
东汉光武帝建国后,对匈奴实行了怀柔政策,分为南匈奴和北匈奴。其中,南匈奴迁移到汉族附近。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他们的汉化程度非常高,这已经成为制约北匈奴的制约因素。曹魏时期,南匈奴分为五部分,刘渊是左帅刘豹的儿子。
因此,作为匈奴人,刘渊从小就熟悉儒家经典,崇拜党崔游为师,学习毛诗、《马氏尚书》、《京氏易》。他还博览群书,“历史,汉诸子,都是综览”。而且他没有读书,留下了匈奴骑马射箭的能力。相反,他的手臂纤细,手臂力量过人,擅长射箭,武力极佳。
咸熙年间(264-265),刘渊曾作为质子住在洛阳,此时他展现了成大事者善于交往的一面,非常得到朝廷高层的认可。崔懿之、公师于都很尊敬他,太原王氏的王浑也派儿子王济去交他,连魏元帝都很欣赏他。晋武帝司马炎废魏立晋后,也从王浑那里听说了刘渊,召见谈话后对他赞不绝口。晋武帝本来想委以重任,但被孔迅等大臣以“非我族,其心必异”为由劝阻。
虽然在洛阳结交了很多名人,但是胡人身份没能拿到一官半职的刘渊还是心里郁结。咸宁五年(279),事情终于好转了,父亲刘豹去世了。作为儿子,刘渊继承了左部帅的职位,然后去了北部都尉、建威将军、五部大都督,也被封为汉光乡侯。
[img]196106[/img]
也许这就是他从小学习的原因。在他工作期间,他表现出了出色的治理能力。“明刑法,禁奸邪,轻财善施,推诚接物。”幽州冀州的名门大儒和年轻贤俊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包括后来赵的开国皇帝石勒。
永康元年(300),赵王司马伦起兵杀贾后,第二年又废了晋惠帝,自立为王,爆发了八王之乱。整个中原乱成一锅粥,匈奴也准备搬家。以刘璇为首的复国势力暗中推荐刘渊为匈奴大单于此。正想展示宏图的刘渊,简直喜出望外,与他们一拍即合。
回到匈奴,征服了大量军队后,刘渊的野心不仅仅是恢复匈奴汗国。西晋的内乱让他有了进入中原的想法。面对刘宣的复国建议,他回答说:“大丈夫是汉高和魏武。为什么要呼韩邪?”刘渊雄心勃勃,想跟随刘邦曹操统一中原。
刘渊深知儒家文化。当他成为皇帝时,他也为自己制造了一个出生的形象。他说,当他母亲祭祀祈祷儿子时,她看到一条生在二角形的大鱼跳过龙门。晚上,她梦见鱼变成了人。她手里拿着一件金色的东西给了她,告诉她这是太阳的精华。服用后,她可以生一个高贵的儿子,然后她就生了刘渊。
[img]196107[/img]
永兴元年(304),刘渊迁都左国城,仿照西晋设立丞相、御史医生、太尉等职。他的百官制度大致是根据汉族政权建立的。然而,由于匈奴的特点,他实行了胡汉分治的政策。他让儿子刘聪为大司马,也为大单于。他还设立了单于左辅、右辅的职位来管理胡人的事务,而汉人则由左右司隶管理。
胡汉分治是刘渊吸收中原政权“因俗而治”经验的创新统治方式。十六国民族矛盾激化时期,胡汉的分离治理也成为各少数民族政权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然而,这一制度也扩大了民族之间的差距。大兴元年(318)刘耀即位后,为了加强对其他民族的统治,强迫移民,导致中国许多民族的抵抗,被称为“十多万叛徒”。因此,汉国政权被动摇,咸和四年(329),汉国被刘渊曾经的下属石勒摧毁。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刘渊可以得到汉族儒家思想家的支持,建立政权。在很大程度上,他打着“汉族侄子”的旗号,以恢复汉族国家的名义,作为汉族的继承者,得到了大多数汉族人的认可。作为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匈奴贵族,他率先挑战了西晋“中国正统”的地位,掀起了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建立政权的浪潮。虽然“五乱华”造成了中原动乱,大量人民流离失所,但客观上极大地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为边境与中原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匈奴人刘渊为什么高举继承汉朝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