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是乐毅伐齐。28年(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与秦、韩、赵、魏共同伐齐。在这场战斗中,五国大军和齐国大军在济西激战,结果齐国输掉了济西之战。乐毅率燕军乘胜攻克齐72城,直接进入都城临淄。并烧齐都宫殿宗室,掠夺珍宝巨财一空,尽归燕国。燕昭王封乐毅为昌国君。到目前为止,燕国已达到鼎盛时期。当时齐国只有莒,即墨还在坚守,乐毅围城三年。燕昭王死后,刚刚即位的燕惠王中了齐将田单的反间计,撤掉乐毅,骑劫掌军攻城。骑劫久攻不下,但中田单的火牛阵,身死军败。齐国趁机收复了所有失地。乐毅伐齐之功尽失。有兴趣的读者一起来看看吧!
对于乐毅来说,他受到了燕惠王的怀疑,不敢回到燕国首都。无奈之下,乐毅为了保护自己,不得不选择离开燕国,最终来到赵国。此后,乐毅成为赵国的将军。那么,问题来了。乐毅离开燕国后,为什么选择去赵国而不是其他国家?也就是说,乐毅去赵国的原因是什么?
一
@ 燕昭王在公元前279年去世,太子乐资即位,被称为燕惠王。燕惠王从当王子开始就对乐毅不满意。他即位后,齐国田单得知他与乐毅有矛盾,就对燕国实行了反间计。当时燕惠王已经怀疑乐毅了,又被齐国反间计挑衅,于是派骑劫代替乐毅担任将领,召回乐毅。乐毅心里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好意思的,怕回国后被杀,便向西投降赵国。
[img]195714[/img]
赵国把观津这个地方封给乐毅,封号叫诸君。赵国非常尊重乐毅的优宠,以此来威慑燕国、齐国。作者认为,乐毅离开燕国后,选择投奔赵国,而不是战国七雄中的其他诸侯国,原因如下。一方面,乐毅先祖乐羊是魏文侯手下的将领,在战国初期,乐羊率军攻打中山国。魏国消灭中山国后,乐羊因功被封在灵寿,乐羊死后,葬在灵寿,从此乐氏子孙就在这里定居了几代人。
二
中山国成功复国后,被赵武灵王摧毁。因此,对乐毅来说,自然成为赵国人。@ 被燕惠王怀疑后,乐毅回到了赵国,可以说是回到了家乡。就像一个人在外面受委屈,选择回家一样。另一方面,以乐毅的能力,如果投奔韩国、魏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也会受到重用。然而,与其他诸侯国相比,乐毅来到赵国后将能够获得更高的地位和待遇。这是乐毅的行动,不仅帮助燕国击败齐国,而且对赵国非常有利。
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欲自立为帝,又怕齐国反对,便尊齐王为东帝,自立为西帝,并同意五国伐赵,瓜分赵国。燕昭王害怕赵国灭亡后,齐国越强,燕国越弱,因此苏秦阻止了这一行动。因此,很明显,五国伐齐前的齐国不仅是燕国的重要威胁,也是赵国的重要威胁。从赵国的角度来看,积极参与五国伐齐战争自然会削弱齐国。
三
五国伐齐后,赵国名将廉颇于赵惠文王16年(前283年)带赵军伐齐,长驱深入齐境攻打阳晋(今山东省丹城县西部,原为卫国领土,后属齐),威震诸侯,赵国也跃居山东六国之首。正是乐毅在济西战役中重创齐国大军,给了廉颇率军攻占齐国领土的机会。在此基础上,赵惠文王无疑非常喜欢乐毅。五国伐齐前,燕昭王派乐毅与赵惠文王结盟立约,派别人联合楚魏,并让赵国以攻打齐国的利益诱使秦国。
乐毅回来汇报出使情况,燕昭王动员全国兵力,派乐毅为将军,赵惠文王将相国大印授给乐毅。于是乐毅指挥赵、楚、韩、魏、燕的军队攻打齐国。因此,在五国伐齐之前,赵惠文王将相国大印授给乐毅,这自然是乐毅被燕惠王怀疑后选择投奔赵国而不是其他诸侯国的重要原因。乐毅投奔赵国后,可以高枕无忧,但如果投奔其他诸侯国,就会有一定的风险。
四
@ 此外,五国伐齐后,赵国成为山东六国中最强大的诸侯国,这无疑对乐毅这样的武将很有吸引力。也就是说,赵的精锐士卒帮助乐毅继续做出贡献。例如,当廉颇后来去楚国时,他说他想念赵的士兵。乐毅投奔赵国后,赵惠文王将观津封给乐毅,封号为诸君。对著名将领乐毅的厚待,从赵惠文王的角度来看,有助于威慑燕国和齐国。齐国复国后,燕惠王自然后悔自己对乐毅的怀疑,于是派人劝乐毅回燕国。为此,乐毅慷慨地写下了著名的报燕惠王书。
此后,燕惠王将乐毅的儿子乐间封为昌国君;乐毅来自赵国和燕国之间,与燕国重新交朋友,燕国和赵国都任命他为客卿。最后,乐毅死于赵国。乐毅去世后,得到了后人的高度评价。比如唐代,唐肃宗在武成王庙供奉了吴起等历史上十位武功出众的名将,被称为武庙十哲。“燕王国昌君乐毅”就是其中之一。战国时期,除了乐毅,只有吴起和白起。总的来说,乐毅虽然没能彻底消灭齐国,但五国伐齐战争的影响却极其深远,这也奠定了乐毅在古代历史上名将的地位。
乐毅选择投奔赵国,最后的结局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