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大多数亡国之君都是昏君,如秦二世胡亥、陈后主陈叔宝、宋徽宗赵霁等。崇祯皇帝是一位勤奋的皇帝。他想复兴大明,日夜处理公文,吃喝都比较节俭。
勤政节俭是明君的标准,但崇祯意外成为亡国之君。他不得不上吊自杀,没有脸面对列祖列宗。
17年来,崇祯做了很多事情,无论是对是错,他都尽了最大的努力。作为皇帝,没有人能在危机面前帮助他。他是唯一一个在压力面前承受这么多工资的人。为什么崇祯仍然无法挽救大明的命运?
[img]194671[/img]
一、自然灾害
明末,发生了罕见的大规模自然灾害,是4000年来全球气体变冷的时期之一,即所谓的小冰河时期,气候变化剧烈,使饥荒年复一年地发生。
史料记载:
“庚午旱,辛未旱,仁申大旱,野无草,十室九空。所以有斗米千钱的人,有采菜根木叶充饥的人,有丈夫抛弃妻子,有父亲抛弃儿子,有骨肉残食的人。”
这大概就是崇祯三年到崇祯五年,河南的旱灾,十室九空,物价飞涨,人饿到一定份额,什么都可能做,骨肉相食的悲剧时有发生。
幸运的是,灾难并不单行。不仅是旱灾,鼠疫也在中原肆虐。由于旱灾中到处都没有食物,老鼠也需要迁徙来寻找食物和水,所以细菌随着老鼠到处传播。没有食物的饥饿的人吃过老鼠或老鼠隐藏的食物,老鼠疫开始在人们之间传播。
此外,由于大规模流民的出现,疾病的传播范围更广,广平、天津、河南等地区被疾病所笼罩。常年的自然灾害让无数人流离失所,死于死亡,这对这片土地的统治者来说也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自然灾害是崇祯年间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没有食物的人可能会成为强盗、强盗或叛徒,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会立即发生。这些流民中的一些人将加入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军队,成为压垮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img]194672[/img]
二、内外双重危机
崇祯不仅要面对多年的自然灾害,还要面对朝廷的党争和两支强大部队的进攻。一个来自辽东,另一个来自陕西。最重要的是,后金军和起义军同时侵蚀了大明的力量,在两条线上作战,这使得崇祯皇帝焦虑不安。他们拆东墙补西墙,然后拆西墙补东墙。最后,他们没有墙可拆,到处漏风。
事实证明,两线作战是一个极其糟糕的决定。公元1214年,在蒙古骑兵的强大攻势下,金宣宗被迫南迁,失去了一半的土地,国力衰落,处于灭亡的边缘。此时,金宣宗仍然想在南宋发泄愤怒,派术虎高琪征服南宋,因此两行作战形成。他们不仅不能与蒙古骑兵作战,而且不能与南宋作战。唯一的国力被消耗掉了。想想当初满万不敌的金军有多厉害,现在只能沦为待宰的羔羊,被蒙古人杀死。
当然,崇祯皇帝不想打仗,这也是最后的手段。皇帝的尊严使他变得坚强起来。不管敌人有多可怕,他都必须坚持下去。杨思昌曾建议崇祯把土匪压制放在首位,最好用和谈来解决后金问题。虽然这个建议最终失败了,但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img]194673[/img]
如果崇祯能够坚定地实施先安内再繁华的战略,大明江山仍有一线活力。然而,崇祯皇帝总是把机会埋在鼠头两端,犹豫不决。崇祯十一年,杨思昌秘密联系了皇太极,希望和谈解决争端。
皇太极的回应是:“如果有确定,就撤军东归”。对于后金军来说,他们的处境并不顺利。后金位于辽东,天气寒冷,物资匮乏。此外,战争频发,他们还需要时间来恢复实力。即使皇太极的回应是假的,也可以为明朝争取时间。崇祯皇帝由于大臣们的反对,没有做出决定,皇太极也不想再等了,于是又出兵南下。
史料记载:
“辛思,大清兵入墙子岭,总督蓟辽兵部侍郎吴阿衡去世。桂未,京师戒严。冬十月,卢象升入援助,召唤武英殿。”
崇祯十一年来,土匪压制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李自成几乎失去了生命,逃到了山上。这时,朝廷得到了皇太极出兵的消息,于是秦王诏下达,洪承类、卢象生等将领不得不拆除西墙补东墙,埋葬了两线作战的后果。
[img]194674[/img]
三、没有钱粮军薪
面对连续的战争,明朝的军费也极其巨大,崇祯根本无法筹集到足够的军费。崇祯九年,卢象升曾上疏:
“如果报酬不够,兵将从贼而为寇,八年来所请的兵都是贼党,所用的报酬都是偷粮。”
由于卢象升部队经常断工资,卢象升要求朝廷支付工资,朝廷也断断续续地支付工资。如果你不付工资,那么士兵们为什么要努力战斗呢?保卫国家的口号太空了,吃饱是关键。从长远来看,许多士兵叛逃或逃离土匪,成为明朝军队的敌人。
可以看出,崇祯年间的工资短缺问题非常严重。宋朝为什么能站300多年,主要是因为宋朝有钱,每年赔偿数十万元,仍能保持国家的正常运行。
勤政节俭的崇祯解决不了钱的问题。没钱就付不起工资,军队就会哗变,甚至通敌。在很大程度上,战争是在争夺财富。一旦没有钱,战争就会失败。
在李自成攻占首都的前夕,崇祯也制造了一场筹款闹剧,但很少有人愿意为国家捐款,皇帝变得孤独。那些官僚大臣有着巨大的家庭资产,而崇祯只筹集了22万元,这可以说是一笔巨大的军事费用。
[img]194675[/img]
四、拒绝议和,拒绝南迁
崇祯皇帝在优柔寡断的同时,也非常关心自己的脸。面对狼般的敌人,崇祯皇帝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摇摆和不确定之中。杨思昌建议他与后金和解。崇祯很兴奋。大臣们反对,崇祯又陷入了沉思。当他犹豫不决时,将军卢象生死在后金军刀下。
时间是宝贵的,尤其是在生死存亡之间。如果崇祯早做决定,至少卢象升不会成为受害者。
崇祯十七年正月,朝臣李明睿劝说崇祯:“只有南迁,才能缓急。”
崇祯犹豫不决,三月崇祯也没有下定决心,还对大臣们说:
“卿劝我南行,今天还能到吗?”
当时,如果崇祯真的决定离开,可能还有时间。如果第一个月南迁,成功率会更高。当李自成突破首都时,一切都太晚了。心如死灰的崇祯在煤山报国。
[img]194676[/img]
崇祯皇帝对国家的贡献应该得到肯定。他想拯救他的国家。他不想成为亡国之君,也不想成为万年唾弃的对象。只是他运气不好,遇到了罕见的自然灾害,遇到了大量不靠谱的文臣。
当然,自己也有很多问题,所以灭亡成了必然的结局。
上帝给崇祯十七年的时间 崇祯为什么不能挽救大明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