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逐步加深掠夺,一些敢于反抗的平民发起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开展了抵制外国人支持清朝的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拳民打砸教堂,用死刑处死大量外国人。他们与西方列强的矛盾已经达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
让事态发展下去,列强向中国出兵是时间问题。
慈禧太后一直不敢得罪外国人,为什么敢在这个节骨眼上倒向义和团呢?
[img]194614[/img]
事件的起源:慈禧与光绪皇帝的矛盾
慈禧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同治皇帝,一个是光绪皇帝。
同治是她的儿子,光绪是她的养子。
慈禧和儿子都发展成了敌人,现在和养子不和也就不足为奇了。
随着光绪一天天长大,他也开始亲理政事,这必然会与权力欲强的慈禧产生矛盾。
清廷在甲午战争中惨败后,慈禧当权派的名声大幅下降,此时光绪要掌权,要实施戊戌变法,改革图强。
[img]194615[/img]
在这种情况下,慈禧聪明地选择了撤退,在光绪实施戊戌变法的早期,她也默许了。
然而,随着改革的逐步激进,大量当权大臣被光绪罢免。一些没有理论依据的新政层出不穷,慈禧开始对新政不满。
她的心腹荣禄计划进行政变,光绪听到这个消息后不愿坐以待毙。
维新派的谭嗣同找到了统辖新军的袁世凯,希望他用“兵劝”的手段帮助光绪掌权,软禁慈禧。
袁世凯一口答应了下来,好像他是维新派最忠诚的一员。
出乎意料的是,谭嗣同的前脚一离开,“支持”光绪的袁世凯就赶到天津,向老板荣禄报告了维新派的“阴谋”。荣禄立即坐火车到颐和园向慈禧报告情况。
就这样,光绪被软禁,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逃出国外。
列强想保护光绪皇帝,慈禧想废光绪皇帝
当时朝廷有两个派系,一个是支持慈禧的“后党”,他们有实权。另一个派系是支持光绪的“帝党”,人少,没有实权。
由于种种原因,列强更喜欢光绪的“帝党”。
光绪的改革有利于商业交流,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列强的利益。他们也知道自己没有实力控制中国,在商业上盈利,成本更低,利润更多。
甲午战争后,沙俄为了防止日本垄断东北利益,做了一些有利于清廷的事情,慈禧派更接近沙俄,引起了其他列强的不满。
[img]194616[/img]
政变后,光绪帝被软禁,慈禧又拿回了权力。
既然双方的矛盾已经激化到这个程度,慈禧当然要斩草除根,她要杀光绪,更立新帝。
太后没有废除皇帝的权力,但皇帝死了,太后有权确定继承人。
慈禧宣传光绪患重病,为下一步铲除他铺平了道路。
没想到那些外国人似乎看穿了慈禧的阴谋,必须派人去光绪看病。
结果就是这样,光绪是否生病大家都知道。
这个计划失败了,慈禧还有其他计划。
她还想召集外国大使开会,让外界认为列强支持她。
没想到外国人根本不给面子,拒绝参加会议。
这样,慈禧也明白了外国人支持谁。
外国人的态度表明,他们反对慈禧废墟光绪。
这意味着他们反对慈禧,挑战她的统治!
[img]194617[/img]
自从义和团打出“扶清灭洋”的口号以来,清廷与他们的关系一直暧昧不清。
一些以荣禄为首的大臣开始提出,利用义和团的力量打击外国人在中国的势力。
义和团讨厌外国人。当他们听到“外国人”这个词时,他们恨得咬牙切齿。他们烧毁教堂和外国人的房子,用私刑处死外国人。
义和团和列强已逐渐达到水火不容的地步。
如果清廷让义和团再这样发展,列强肯定会向中国出兵镇压义和团,清廷高层可以预料到这种情况。
清廷对义和团的态度摇摆不定,建议安抚义和团,建议消灭义和团。
后来慈禧得到一个情报,说外国人在世界各地的暴行是为了给慈禧施加压力,迫使她退位归还光绪。
这增强了慈禧结盟和团的决心,让她一边倒地支持义和团的行动。
于是慈禧开始明目张胆地支持义和团,让清军进攻东郊民巷的外国大使馆和兵营,奖励义和团拳民,悬赏外国人的头。
因此,八国向中国集结兵力,爆发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img]194618[/img]
在列强的兵威下,天津、北京相继沦陷,慈禧也匆匆逃往陕西。
李鸿章与十一个国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失去了大量主权,赔偿了12亿两白银。
此后,清廷的衰落趋势再也不可逆转了。
荣禄已经做好了讨论和平的工作。他要求李鸿章以“列强不追究慈禧责任,不让慈禧归政,尽可能满足其他要求”的原则签订辛丑条约。
荣禄回到西安后,慈禧重重地赏他:“宠礼有加,赏外套。双眼花菱紫貂,随胡还京,加太保,转华殿学习。”
慈禧太后不敢得罪外国人,为什么会倒在义和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