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记》中,战国时期的四个儿子分别被立传,几乎成为战国时期的标签之一,后人对他们的名字也很熟悉。但这四位人生赢家的最终结果大多不是很好。原因是他们的身份注定了:人们钦佩和羡慕的儿子实际上是加强王权的障碍,也就是说,他们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先明确下战国时期“公子”的概念。
“诸侯之子叫公子”。公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君主的尊称。顾名思义,他们的儿子是公子。当然,继任诸侯的儿子自然会升级。在战国时期直接被称为“公子”的贵族中,最著名的是秦国的公子虔。起初,他被商鞅割掉了鼻子。后来,他终于报复了雪恨,以谋反的名义杀死了商鞅。公子虔的名字叫嬴虔。他是秦献公的儿子和秦孝公的异母兄弟。
但严格地说,战国四公子并非都符合上述身份标准。
孟尝君田文,他的父亲田婴不是诸侯,他的叔叔齐宣王是他的堂兄;
[img]194533[/img]
春申君黄歇甚至不属于王室。楚考烈王还是王子的时候,被送到咸阳做人质;作为个人秘密和正义的两肋插刀,黄歇甚至愿意为了掩护王子回国而死。后来,楚考烈王投桃报李,给了黄歇几乎一人以下一万人以上的荣誉。
剩下的两个是正儿八经,根正苗红的公子。
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弟弟,赵孝成王的叔叔;
魏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厘王的异母弟。
但在这四个人中,只有信陵君得到司马迁的认可,被称为“公子”;其他人只是按照封爵被称为“君”。具体原因后面会提到。
为什么作者说战国四公子不符合时代潮流?看看他们的特点,你就会明白:
首先,这些公子都有封地,可以理解为诸侯下的领主。在自己的封地内,他们享有人事、行政、税收等权利。
比如赵国名将赵奢当税务官的时候,就跑到平原君家收税,直接被下人轰出。
孟尝君田文曾在众多门客中找人替他封地纳税:“谁习计会,能为文收债?”
黄歇最初的封地是“淮北地十二县”,后来主动换到了吴国的故都。
[img]194534[/img]
二是四公子权势滔天,出将入相。
楚考烈王即位后,任命黄歇为相,待了20多年。@ 楚国的领军人物无论是合纵攻秦,还是救援赵国邯郸之围,都是黄歇。
孟尝君不仅当过齐相,还当过秦相。六国合纵攻秦时,也是他带领齐军。为了成为骑墙派,双方都不得罪,他还故意拖延行军速度。
邯郸之战期间,赵国依靠平原君到处搬救兵,终于渡过了一劫。
而信陵君魏无忌则更牛逼。秦军包围邯郸时,他偷符杀将,带兵救赵;后来魏国被秦军包围的时候,他振臂一呼,带领各国联军痛击秦军,甚至追到函谷关。
第三,他们的人才济济,自成体系。
战国四公子中最著名的是“养士”。依靠封地的财富,他们每个人都很容易支持成千上万的门客,甚至这些门客的家人也必须照顾他们。例如,孟尝君对门客说:“他们都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拯救了他们的亲戚。”
很多时候,这些公子手下的人才队伍甚至比国君本人还要强大。比如信陵君的门客遍布各位诸侯,赵王的一举一动都在他的掌握之下,这也让他的哥哥魏安厘王大吃一惊。估计他心里在想:“其他国家的君主都被你监视了。我能做什么?”
吃君之禄,忠君之事。这些门客眼里只有公子,没有国君。信陵君的门客侯生下主意偷魏王的兵符,派人亲手杀魏将晋鄙。
[img]194535[/img]
然而,在这四个人中,只有信陵君真正渴望人才,而其他三个人基本上被怀疑卖名。在这件事上,信陵君几乎和他的姐夫平原君翻脸了。这也是司马迁看着信陵君的原因之一。
第四,除了春申君,其他三个都来自皇室,也就是说,在血统和法律上,符合获得自己权利的法律基础。也就是说,如果愿意,篡权的障碍比权臣少。
因此,战国四公子实际上是王权之外的存在;由于身份和血统的特殊性,他们在政权制度中的地位非同寻常(春申君除外)。当情况需要时,他们是国王的得力助手;相反,这是对王权的巨大威胁。
@ 当信陵君告诉他的兄弟,当他在寻找国王时安排了眼线时,对方的反应不是快乐,而是害怕:“害怕公子的善良,不敢让公子接受国家政治”。当信陵君率领各国联军挽救国难时,秦国谣传他觊觎魏王的地位,魏安立即夺取了弟弟的军事权力。
两次被哥哥废除权力的信陵君,从此彻夜沉迷于酒色。“和客人长夜喝酒,喝酒,接近女人”,身体逐渐崩溃,四年后抑郁。
孟尝君和春申君的结局惨烈。其中,孟尝君用行动证明,他真的是王权的现实障碍。
孟尝君自杀了。他养士的目的不是为了国家,而是为了自己的名声;他甚至公开声称,只要他能让自己出名,门客受贿也没关系。在他的食客中,有很多逃犯和罪犯,封地几乎成了囚犯的避难所。司马光说,他是“上以侮辱他的君主,下以甲虫的人民,是叛徒的英雄”。
[img]194536[/img]
过于傲慢也引起了国君的不满。齐民王灭宋后,他开始摆脱孟尝君。后者立即前往魏国,与秦、赵、燕一起攻击齐国。换句话说,齐国几乎灭亡,齐国的孟尝君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大概是最早的带路党吧。
孟尝君死后,他的儿子们为了争权而咬狗,被齐、魏趁机联手杀死,没有留下后裔,也算是罪有应得。
我们发现,秦统一六国后,战国四公子等特殊贵族完全成为历史。在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下,这种分解皇权的存在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后世的藩王有点像先秦时期的儿子,但在这个时候,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没有超越官僚主义体系的特权。曾经赋予孩子实权的王朝后来不得不主动“削减藩”;分封最彻底的西晋,被八王之乱彻底杀死。
因此,即使信陵既有才华又有才华,他也注定要被排除在外。毕竟,这不仅是“功高振主”的常规解决方案,也是“王权不可分割”的现实需要。
战国四公子的出身是什么?为什么大部分结局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