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成为皇帝,建立了明朝。明朝成立之初,朱元璋环顾四周,朝廷武将多,文官少。毕竟打天下靠武将,打天下靠文臣。于是,朱元璋命令各地推荐人才。这时,有人推荐了一位名叫杨的名人。
出乎意料的是,杨维珍听说朱元璋想招揽自己,立即收拾行李逃跑。朱元璋命令侍卫赶上。在路上,杨维珍故意读错了三个字,成功地逃离了朱元璋的眼睑。
[img]193210[/img]
说到杨,你可能不熟悉,但他有一个绰号叫“铁冠道人”或“铁笛道人”。熟悉金庸文学的读者可能知道,在《倚天屠龙》中,铁冠道人是明教“五散人”之一。然而,“五散人”中的铁冠道人名叫张忠,这与本文中提到的杨维震不同。虽然杨维震也被称为“铁冠道人”,但他的故事更为奇怪。
据《明史·文苑一》记载,杨维真,字廉夫,山阴人。祖祖上世代行医,曾祖父杨文修是宋代全国著名医生。为了让三个儿子努力学习,父亲杨维真兄弟三人不被外界打扰。在铁岩山悬崖上建造一座阅读阁楼,在阁楼上放置数千本书,然后将三个儿子住在阁楼上,移除梯子,并通常通过饥饿传递食物。就这样,杨维祯在悬崖上读了五年书,从未下过悬崖。
父宏,筑楼铁崖山,绕楼种梅百株,聚书数万卷,去其梯,俾读楼上者五年,因为自号铁崖。
在父亲的特殊教育下,杨维真可以记日记文章千言万语,诗词歌赋无处不在。
元朝泰定四年(1327年),杨考中进士,任天台县尹。任职期间,他发现元朝对人民征税过多,于是多次上书要求朝廷减税。朝廷不同意。他最终决定威胁辞职。这场风暴太大了。为了避免世界动荡,元朝朝廷决定免征天台县3000税,但杨得罪了朝廷,十年没有升职。后来,杨维祯辞去了官职,在浙西地区流连于山水之间。
元朝末年,张士诚起兵,占领浙江西部。他听说杨维真的名字很长时间了。他多次派人叫他当官,但杨维真拒绝了。张士诚渴求人才,派弟弟张士德亲自上门。杨维真给张士诚留了一封信,说张以后“没有内部变化,就会有外部灾难”,然后扬长而去。
[img]193211[/img]
朱元璋灭张士诚后,正式登基为皇帝。当时,浙西朝廷官员数量逐渐增加。有人说杨维珍的诗歌和歌赋暂时被授予冠军。建议朱元璋派人邀请杨维珍到南京当官。朱元璋随后派翰林学士詹彤带着重礼亲自邀请杨维珍,但杨维珍拒绝了《明史云:
以维祯前朝老文学,遣翰林詹同奉币诣门,维祯谢道:“老妇人怎么会将就木,再理婚者邪呢?”
杨为什么拒绝朱元璋?他说:“老太太会就木,再理婚者邪吗?”翻译是:我是一个死去的老太太,不打算再婚。
其实杨的意思是:我曾经为元朝效力,现在老了,忠臣不是二主,不打算再为明朝效力了。
听到这话,朱元璋非常生气。心想:我叫你当官,你居然说“忠臣不事二主”,难道我还不如元朝皇帝吗?
于是朱元璋你派侍卫带兵器“请”杨维真,杨维真早料到这样,收拾包裹赶紧逃走。在路上,侍卫看到一个学者,他看起来和杨维真有些相似,于是赶紧跟着。没想到,杨维真在一座名叫“紫阳宫”的道观前停了下来,对着牌匾念“柴汤官”。侍卫听到后非常震惊,叹了口气:“他不识字,应该不是杨维真。”然后到别处去寻找。看到侍卫离开,杨维真成功抄小路逃走。
[img]193212[/img]
洪武三年,杨消失三年后,仍未逃过朱元璋的眼线。朱元璋派人邀请杨到南京。但他的心不在南京。最后,朱元璋没能留住杨。
留百有一十天,所述叙述便例定,即乞骷髅。皇帝成其志,还给安车还山。
杨维真在南京呆了110天,帮朱元璋写书,然后请求告老归乡。虽然朱元璋很生气,但杨维真的很出名,朱元璋也不容易发作,所以他不得不同意派人把杨维真送回家乡。杨维真在那年年底去世了。
元末明初,有许多隐士。杨维桢曾在元朝任职,最终选择隐藏在江湖中。事实上,朱元璋登基之初,他努力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杨维桢不想进入明朝,不是因为他看不起朱元璋,而是因为他真的厌倦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杨维桢听说朱元璋要招揽自己,为什么要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