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6月,燕王朱棣终于进入南京,赢得了“靖难”之战的最后胜利,登基称帝,改年号永乐。
功行奖是每一个走出战争的皇帝不可或缺的一步,但令人惊讶的是,一个没有战功的草包成了第一英雄,他甚至是敌人的将军。有兴趣的读者一起来看看!
一、建文帝丧失了先机,建文帝
明朝的创始人朱元璋为了巩固政权,大肆分封“同姓诸王”。亲王的足迹遍布明初的地图。著名的燕王朱迪被分封到北京,其余的孩子大多在军事堡垒。
朱元璋死后,建文帝朱允炆在黄子澄等人的帮助下登上了王位。他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削藩”,但在事情开始之前,建文帝的团队内部存在分歧。
齐泰计划先从朱迪开始,但黄子成认为,朱元璋在位期间,周、齐、湘、代、岷王做了很多违法的事情。现在,如果你想问罪,你应该从周王开始。
周王被削藩后不久,朱元璋的忌日即将来临。按照规定,诸王应该去北京祭拜。
但有了周王的信号,朱棣注意到了朝廷的风向标,并趁机做好了准备。
朱迪开始告病,上书说自己病危了。
政治上极其敏锐的朱迪明白,如果他身体健康,他必须去南京的宫殿祭祀他的父亲朱元璋,这一进步可能很难出来。
据《明太宗实录》记载,朱元璋忌日时,朱棣派朱高炽、朱高旭、朱高鞅从北平出发,前往南京祭拜。
朱迪一次派了三个儿子。除了表达他的注意力,他还告诉朝廷他没有异心。但朱云文明确表示,他想消灭藩王。朱迪的三个儿子一进京,兵部尚书齐泰就劝建文帝立即将这三个人扣为人质。
建文帝正计划同意,黄子澄表示,这样一来,他就会打草惊蛇,应该把这三个人送回燕王,这表明朝廷没有削藩的意图,以麻痹燕王。
这种情况显然已经为路人所知,本可掌握主动权的朱允文在黄子澄的建议下失去了机会。
[img]192789[/img]
更糟糕的是,当建文帝的朝廷假装天下太平时,离蒙古草原不远的燕王府与蒙古人战斗了几十年,实力不断扩大。
二、燕王不安
事实上,无论建文帝是否会削藩,燕王朱迪都不应该安心只做一个燕王。在与蒙古人作战的过程中,朱迪趁机在自己身边聚集了一群能人异士。
不幸的是,朱元璋在世时,担心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权为中央政府索取奸臣,举兵清君侧。现在,这已经成为燕王朱迪起兵的好借口。
燕王很快精心策划了几篇文稿,说朝廷内乱,不得不出兵“建文帝分忧”。
避免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朱允炆祭拜太庙,砍掉朱棣的家族,废为普通人,起兵讨燕,并在河北省正定地区设立了平燕布政司。
南京位于江南,银粮丰富。朱元璋经营多年后,实力远胜于气候寒冷的北平。
建文帝和朱迪之间的战争的本质是一场中央镇压地方叛乱的战争,但为什么结果会让所有人都期待呢?
这与一个人的领兵直接相关。他是李景隆。
李景隆是曹国公李文忠的儿子,在靖难之战中被拜为将军征服朱棣。
战前,建文帝亲自在河边为他送行,行“捧毂推轮”之礼,赋予“便宜行事”之权,驻军德州。
建文帝不认识李景隆,真正认识李景隆的人是燕王朱迪。
朱迪得知李景龙带兵后笑了,说这个人能力不好。命长子朱高炽留在北平后,直接率领精锐兵马袭击其他城市。
失去朱迪守卫的北方并不强大,很快就会被李景龙的首都翟能几乎打破。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前方胜利的翟能接到了李景隆的召回,被迫放弃进攻城市。原因无非是两个字——猜疑!朱迪没看错李景隆。
之后,朱迪回到北平,与李景隆作战。
[img]192790[/img]
李景隆果然大败。不久之后,他撤回了德州。
李景隆大败。南京的朱允文认为,失败的原因是他的权力不够,不能廉价行事。他没有惩罚和奖励他,给了他黄斧弓箭和“特征”的权利。
然而,这一次,领兵60万的李景隆还是失败了,部队一次又一次撤退。
1402年,建文帝登基仅四年,燕军就打了长江,逼近南京。大臣们不断写信,要求杀害李景龙。建文帝固执地说,他不允许,也没有忘记命令人们去朱迪的营地,说他愿意划长江。
朱棣胜利在望,怎么能同意求和,建文帝不得不再战。
这一次,建文帝在南京最重要的城门——金川门镇守,安排了“常败将军”李景隆。
不久,燕军兵来到金川门,这次李景隆没有战败。他做了一件大家都没想到的事——开城投降,迎接燕军进城。
一直失败并受到保护的李景龙插上了他的保护神和主刀,彻底背叛了建文帝。历史上被称为“金川门之变”,直接导致黄子成等人自杀,建文帝消失了。
如果你能重新开始,我相信建文帝会选择在李景隆第一次战败时杀死他。
朱棣登基后,以李景隆的“默相事机之功”将其大加奖赏。
在明朝战争中大规模使用火药,李景隆一生中最大的贡献可能是新建的南京城墙没有很快面临战争。
但中国人一直相信吃君之禄,分君之忧,李景隆的结局只能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
朱棣封赏的功臣李景隆真的是个草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