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灵帝中平两年(185年),河内郡人司马直被朝廷任命为巨鹿郡太守。可以合理地说,这件事无论何时都应该是名利兼收、光芒四射的大喜事,但对司马直来说,却成了避之不及的烫手山芋。不是司马直不想升职,而是这个官员这个时候要做。有兴趣的读者一起来看看!
一、宁死不上任
在司马直被任命为太守之前,黄巾军起义时,朝廷不断向军事战争投入大量资金。在财政紧张的时候,南宫又遭遇了大火,重建宫殿是一笔巨大的开支。缺钱一定要想办法赚钱。宫中宦官张让、赵忠给皇帝出主意,一手收天下田每亩十块钱作为“修宫钱”,一手收卖官钱到底。从那以后,上任官员,无论是买官还是朝廷任命,都必须先去皇帝的西园“讨价还价”。皇帝会根据他的职位水平定一个价格,叫做“帮助军队修理宫殿的钱”。官员上任后,必须想尽办法把钱给朝廷,才能戴上这顶乌纱帽。在这样的背景下,司马直被任命为官。
[img]192701[/img]
按照当时的“官价”,巨鹿县太守一职应该交两三千万的“助军修宫钱”。考虑到司马直为官有名,朝廷特意给他减了300万。那时候很多人都花钱买官收钱,按说这也是一笔有利可图的生意,但偏生司马直就是人如其名,宁折不弯。他毅然拒绝了朝廷的任命,感慨地说:“我本该是为人民做决定的父母官,现在却要我剥削人民。我怎么忍心?但朝廷不允许,坚持要他上任,于是司马直到孟津关时给朝廷写了一封信,力陈时事之弊,然后吞药自杀。虽然灵帝在收到司马直的死亡建议后暂停了“修宫钱”,但这在总体趋势中是无用的。隐藏在“修宫钱”背后的巨大黑洞继续吞噬着这个王朝的基础。
二、治世背后
为什么整个政府在汉灵帝时期能如此无耻地赚钱?当时,朝廷真的被穷人逼疯了。在整个东汉时期,最受称赞的是“光武中兴”和“明章之治”。特别是通过光武时期的努力和积累,明帝和张帝在统治时期的政治相对清晰,积累了大量财富,甚至重现了繁荣的景象。然而,海燕和清朝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的隐患。
[img]192702[/img]
自东汉成立以来,整个朝廷不再仅仅是刘的“家庭世界”,而是天子与门阀贵族的“共享世界”。东汉时期,外戚、宦官不断与皇帝分权,外戚的来源形成了固化的贵族阶层。作为皇后的外戚和接管权力的朝廷大臣,大多来自南阳大族派的阴氏、邓氏、阎氏和西北军阀派的马氏、窦氏和梁氏。这些门阀贵族的权力越来越大,在一定程度上垄断了官僚仕进和经济税。本应由朝廷控制的政权和财权两大命脉逐渐落入他们手中。失去部分政治权利和财政收入的东汉朝廷就像一台只能部分运行的机器,缓慢而卡住。即使有真正有效的改革措施,也很难实施。
明朝和章帝时期,朝廷一直在维持与北方匈奴的巨大军事开支,随后又发生了羌族叛乱。顺帝为了应付财政短缺,公开向王侯借国租,降低了官员的工资。政府的财政支出一直在加剧,但收入无法增加。最后,它只能通过西汉时期的老路子“卖家”暂时收钱。“卖官”的道路一开始,就意味着朝廷在失去良性财政收入增加的方式后,将转让选官的权利换取临时资金,这是恶性循环的开始,甚至演变为“逼廉为贪”。
三、王朝沉溺
事实上,东汉从一开始就有一些根深蒂固的顽固疾病。在王莽短暂的闹剧谢幕后,由光武帝刘秀领导的东汉再次继承了西汉的伟大事业。东汉的制度基本上继承了西汉,整个东汉只有少量的修复,这意味着在继承西汉的“游戏玩法”的同时,也接受了西汉的慢性病。
西汉后期卖官衔爵的愈演愈烈,已经突出了王朝严重的财政问题,而这一财政问题必须从汉武帝时期开始。文景时任用“黄老之术”,采取与人民休息的政策,使民间经济自由发展,积累了大量财富。武帝为了抗击匈奴,在军事战争中投入了大量资金,前几代皇帝积累的财富即将“见底”。为了实现财政收入创造,武帝任命商人为政府筹集资金,实施了铸币权归国有、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一系列国家垄断经营措施。
政府与人民争利,是社会市场经济自由度下降的开始。一旦市场失去良性竞争环境,就会出现土壤、气候等一系列问题,农业生产工具一般具有“根据当地情况采取措施”的特点,铁器官营后,确实可以提高铁农具的质量,但严重脱离实际生产。此外,在政府没有足够的监管经验的前提下,所有垄断产品的价格都是由政府而不是市场规定的,这逐渐使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失去了活力。此后,虽然政策重复,但总体格局和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些缺点导致的财务问题一直延续到东汉。
最后,在行政机构效率低下、财政短缺的双重压力下,灵帝开始担任地方总管。州牧集政权、财政权力和军事权力于一体。其初衷是加强行政效率,更好地集中地方资源分配,但最终形成了地方分裂势力。灵帝死后不久,将军何进和袁绍想要摆脱宦官,但他们给了董卓进入北京的机会,从而拉开了汉末三国争端的帷幕。
司马直宁死不做官,最后的结局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