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叔敖诫子的故事,
西汉时期,太史公司马迁花了18年时间写《史记》。在这个巨大的篇章中,司马迁专门写了一篇《遵守官员的传记》。用现在的话来说,所谓的“遵守官员”是清官、廉洁官员和关爱人民的官员。在司马迁心目中,春秋著名大臣孙叔敖是第一个“遵循官员”。因此,他把孙叔敖放在了《遵循官员传记》的第一位。
历史上的孙叔敖,是楚国的名相,擅长治水,而且充满智慧。
孙,名敖,楚国都人,按照现在的习惯。
[img]191936[/img]
孙叔敖出生于楚国贵族,父亲受罪。他建议搬到河南省淮滨县。孟子在《生于安乐,死于忧患》(即《告子·下》)一文中记载“孙叔敖在海里举行”,实际上是指孙叔敖曾隐居在淮滨附近。孙叔敖小时候在山上看到一条两头蛇。按照当时的习俗,看到这条蛇的人一定会有灾难。孙叔敖心想:不幸的是,我看到了这条蛇,不能让别人看到它,所以我杀了这条蛇,埋在山丘之间。为了纪念孙叔敖斩蛇,后人改名为“埋蛇岭”,至今仍存在。
孙叔敖擅长治水。他带领当地人修复水利,灌溉农田。有水利工程,周围的人都搬到这里耕种。孙叔敖修复的水利工程称为玉娄灌区(河南)和牡丹坡(安徽,现称安丰塘),在世界水利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孙叔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后来,楚庄王下令在全国推荐人才,孙叔敖被推荐担任令尹(祥国)。在此期间,孙叔敖改革了法律,修建了城市,发展了经济,楚国逐渐成为中原的霸主。
需要一提的是,孙叔敖从来没有给人民增加过改革的负担。比如楚庄王认为楚国的车太小,建议全国人民以法律形式造大车,被孙叔敖劝阻。他认为这会增加人民的负担。楚庄王认为楚国的货币太小,应该重铸大币,强迫人们使用。孙叔敖认为钱币的体积没有多大意义,只要人们能安居乐业,就是最重要的,所以废除了“大币”。
此外,孙叔敖也是一名军事家,当年晋楚大战时,孙叔敖只用了30天就迅速击败了晋军,使楚国士气大振。
孙叔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非常谦虚。楚庄王多次奖励孙叔敖封地和金钱,但他不想要。孙叔敖住在一个国家,有四面墙的家庭和徒弟。他通常吃粗茶和清淡的食物。他没有钱买食物。他甚至要求儿子在山上挖野菜。孙叔敖38岁时生病了。他死于工作。当他死时,他甚至买不起棺材。孙叔敖作为春秋时期著名的士兵、大臣和外表,他的性格超出了后世的官员。
临死前,孙叔敖留下了一个“孙叔敖诫子”的故事,展现了孙叔敖的智慧。
[img]191937[/img]
《智囊全集》记载: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说:“王急封我,我不受。如果你为我死,王会封你。你不会受益的!楚越之间有宿丘。如果地不利,名副其实。楚人鬼而越人,但有人只有这个。”
意思是:孙叔敖知道自己要死后,警告儿子:在我去世之前,楚王多次奖励我,但我没有要求。我死后,楚王一定会奖励你。如果你给你金银财宝,你不想要它,只要一块土地。楚国有一块名为卧丘的土地,偏远而贫瘠。楚人认为他是鬼虫出没的地方,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这个地方是未知的。如果你想让我们的后代长久,你只能选择这片土地。
后来,孙叔敖去世了,楚庄王真的想奖励他的儿子,他的儿子不想要别的东西,也不想要其他封地,坚持睡在丘上。楚庄王别无选择,只能把孙叔敖的后代封在宿丘。
事实证明,孙叔敖的愿景是非常长远的。春秋战国时期,英雄们在征服。那些拥有肥沃土地的人一个接一个地受苦。他们的土地长期以来一直是霸主争夺的首要资源。孙叔敖的后代被困在床丘里,多年来没有人问过他们。从春秋到战国,从战国到秦末,孙叔敖的后代安然无恙。《智库全集》云:
孙叔敖死了,王果以美封其子,子辞而不受,请宿丘。与此同时,至汉不失。
孙叔敖选择的宿丘一直保存到汉代。此时,孙叔敖死后已有400年。孙叔敖以其独特的眼光和智慧,保护了家庭400年的繁荣。孙叔敖的后代繁衍了许多,有的改为“孙”姓,有的改为“叔叔”姓。
[img]191938[/img]
孙叔敖选择了一块贫瘠的土地来保护家庭安全的故事,对子孙后代有很大的影响。巧合的是,在西晋时期,另一个大人物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这个人很疯狂。
许狂是金武帝司马炎的潜宅老臣,跟随司马炎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徐狂在攻打东吴时,身受重伤,差点去了黄泉。司马炎称帝后,曾提议将京西大片肥沃的土地封赏给许狂,许狂坚决不要,反而要了西凉州附近一片荒凉的土地。许狂的儿子很不懂,甚至抱怨父亲。后来,八王之乱爆发,中原肥沃的土地相继被争夺。许多英雄后来被战争屠杀,但徐狂的后代在西凉安然无恙。没有人喜欢他们的封地。
在《智囊全集》中,冯梦龙说:
《左传》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有时候,拥有好东西成了灾难。无论何时,大多数人都会选择优越的东西作为自己的所有权,但他们并没有预见未来的发展。只有有长远眼光的人才能被称为真正的智慧。
历史上孙叔敖是谁?孙叔敖诫子讲的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