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有四位著名将领:白起、王健、廉颇和李牧。在这四个人中,李牧似乎并不显眼,包括《史记》对李牧生活的描述,但正是这100多个字告诉后人,李牧是战国后期最杰出的将军。虽然王健和廉颇并存,但没有一个。
廉颇的名字从小就以司马迁详细描述的“负荆请罪”而闻名。虽然这位杰出的将军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并表现出他的狭隘,但一旦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就会立即“肉负荆”感谢自己的罪行,这比在战场上杀死敌人需要更大的勇气。因此,司马迁钦佩他。经过作者的精心编写,这个故事已经成为一个流传千年的历史故事。
虽然李牧不是主要人物,但作者也注重突出自己的特点。例如,李牧不求虚名,只注重成就,这往往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img]189476[/img]
在李牧早期,他是守卫匈奴的好将军。他有非凡的军事才能。他知道匈奴骑兵灵活善战,草原是匈奴作战的主战场,所以他坚持避免战争和营地的政策,不仅保留了兵马物资,而且使匈奴抱怨(不能掠夺食物)。
然而,正是这一战略政策没有战功。李牧的决定引起了赵守边官兵的不满。他们认为他们的将军胆小,匈奴人说他胆小如鼠。就连赵王也认为李牧是一个无名的庸才。他把李牧撤下来,换成了其他将军。
新教练“新生牛犊不怕虎”,连连出战,却连连败仗。不仅军马损失惨重,而且大部分粮草都被掠夺,边境也无法耕种和放牧。赵王别无选择,只能请李牧再次出任。
[img]189477[/img]
李牧心里不满意,坚决闭门不出,坚持称病。赵王找不到能代替李牧的守边将领,于是一再强迫李牧出来,让他带兵。李牧说:“王必用臣,臣如前,敢下令。”如果国王想用我,我会采取以前的方法。如果国王同意,我敢上任。赵王只能答应。
再次出任的李牧,依然像往常一样,每天宰杀几头牛奖励士兵,教士兵练习射箭骑马,小心翼翼地守卫烽火台,派出多名侦察敌情的人员,对士兵待遇好。匈奴多年来一无所获,但一直认为李牧胆小。
此时,李牧的预期效果达到了:边境官兵每天都得到奖励,但无用,愿意战斗;匈奴认为李牧胆小,不敢战斗,对阵地毫无警惕。因此,李牧准备了1300辆精选的战车,1300匹精选的战马,5万名勇士敢冲锋,10万名好士兵,都组织起来训练和准备战争。
同时,让大量的牲畜到处放牧,放牧的人到处都是。当匈奴人入侵时,李牧假装失败,故意把成千上万的人抛弃给匈奴人。就在听到这种情况后,他带领大量的人和马入侵。李牧布下了许多奇怪的士兵,张开左右翅膀包围反击敌人,击败匈奴人,杀死了10多万人和马。
这场战争极大地损害了匈奴人的活力。十多年后,匈奴人不敢接近赵国的边境城镇。因此,李牧也在战斗,他的名声很大,军事可以在纸上跳跃。
廉颇负气离开魏国后,李牧成为赵国唯一的支柱。
[img]189478[/img]
公元前243年,赵王派李牧进攻燕国,李牧率领数千人进攻燕国武遂(现河北省徐水县西北遂城镇)、方城(现河北省固安县南部)。也许一些熟悉战国史的人认为燕国在战国七雄中并不强大,但赵国并不奇怪。让我们来看看李牧最著名的两场战斗。
肥战和番吾战。前者是围歼战争的例子,后者是中国战争史上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例子。而且两战都是李牧自己战胜秦军的主力。也是赵国的“武安君”(与秦国白起同名)。
公元前229年,秦王嬴政看到,由于多年的战争和北方的地震,赵的国力已经相当弱。秦王嬴政趁机派名将王坚带领数十万主力进入赵都邯郸。赵国明选的时候,李牧很重要,可以说是赵的最后一根稻草!
面对李牧布下的铁墙,王才知道自己不能强行占领邯郸的土地。于是他告诉秦王,然后做了一个反间故事,把奸诈送到赵国首都邯郸,用大价钱买下了被诬陷廉颇的赵王,并让郭开散布谣言,说李牧和司马尚与秦军勾结,准备背叛赵国。
[img]189479[/img]
《史记》记载:“赵王乃使赵洋和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微捕捉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当赵王听到这个消息时,当他听到这些谣言时,他立即任命赵洋和齐家来代替李牧和司马尚。
一直信守“将在外,君命不受”的李牧,重视独立行事权,接到这一命令,对国家、军民无动于衷。赵王暗中安排陷阱逮捕李牧,杀了他,司马尚被废弃。李牧死后,“王坚因急击赵,大打破赵葱,俘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然后灭赵。”
从李牧的死到赵国的死,前后只有三个月。“李牧死,赵国死”这句话真的很精辟,而不是空穴来风。
李牧对赵国意味着什么?李牧去世后不久,赵国就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