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说起李绅的话
教科书经常提到许多名人的行为,或者学习他们的作品,其中大多数是积极的,可以被称为“正能量”的典范。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有些人离开了教科书,不再是真实历史上的积极人物,而是变成了恶心的坏人,最典型的是匡衡和李先生。
谁是第一个匡衡?匡衡,字稚圭,西汉经学家,大臣,在汉元帝朝位至丞相。匡衡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他的家庭世代务农。在汉代察举制的制度下,他很难发财。然而,他有一个长远的愿景。不管他有多努力,他都必须学习。如果他没有钱,他会帮助别人赚钱。皇帝有回报。他有机会在当时的医生门下学习《诗经》。他珍惜来之不易的阅读机会,努力工作到极致。我们熟悉的“凿墙借光”的故事发生在他人生的这个阶段。勤奋有才华,匡衡的知识一天天长达千里,年纪轻轻就以对诗经的独特透彻的理解而闻名。当时学术界有云“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评价,非常罕见。
[img]188569[/img]
匡衡虽然以知识闻名,但在求职上并不是很顺利。他连续考了九次才成为太原县的文学中风史。然而,在这个困难之后,他就像游鱼归海,更加辉煌。就连当时还是王子的汉元帝也对他印象深刻。匡衡在《诗经》中发财,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政治方面。
比如他曾经用《诗经》中上下效果的道理对元帝说:“减少宫殿的程度,节省美丽的装饰,测试制度,修复内外,近忠诚,远巧夫”、“任温良的人,退刻薄的官员,展现白人,昭无欲之路”,劝元帝不要太奢侈,要靠近贤臣,否则会妨碍真正有德之人。同时,他也积极推进教育,弘扬仁和之风。这些行为让元帝和朝野上下都很欣赏他,最后一步一步,这个出身贫寒的学生成了当代丞相。
匡丞相也做了很多好事,但在官场混了很多年,竟然也失去了本心。《汉书》记载:“初,中书祭者使石显贵幸,专权为奸邪。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都阿怕事显,不敢说。“当时宦官石显是中书令,这个人会把朝廷搞得一团糟,但元帝宠爱他,却没有人能动他分毫,即使加重赋役,剥削人民也没有人能管。匡衡一开始并没有提出建议,但他的声音没有回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不再战斗,而是开始奉承。
[img]188570[/img]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匡衡也变得贪婪。汉元帝封他为乐安侯,封地31万亩,但他利用县图上的错误,扩大了4万多亩封土。后来这件事曝光,元帝怒不可遏,被免为普通人。清白的大半辈子,因为迷茫贪得无厌而失去了名声,得不偿失。
第二个李先生可能不熟悉他的名字,但要说他的诗《同情农民》,每个人都知道。”谁知道盘子里的食物,每一粒都很难。”这首诗从小就被用来教育我们珍惜食物和农民叔叔的劳动成果。就是这样一个对下层阶级有真正同情和同情心的人,最终改变了他的外表。
李先生是唐朝的首相和诗人。他出身不低,家里有很多渊源。他是中国书记李敬玄的曾孙。然而,即使他出身高贵,正如我们前面所说,他并没有鄙视下层阶级,而是为他们的艰难生活而悲痛。有了这样一颗“同情农民的心”,你怎么能担心他不是一个好官员呢?不幸的是,李先生进入仕途后,一颗“同情农民的心”完全丧失了。
随着地位的不断提高,他的生活作风也“逐渐奢华”。据说他一餐的费用往往高达几百贯甚至几千贯,这是一笔不小的巨款,放在普通人家里恐怕会惊掉大牙。他在淮南节使时,不仅不关心人民的疾苦,反而加剧了剥削和压迫。他治下的人民苦不堪言,很多人不得不仓促渡过江淮逃跑。当时韩愈、贾岛、刘禹锡、李贺等人都很不喜欢他的各种行为,纷纷写诗讽刺。
[img]188571[/img]
其中最著名的应该是刘禹锡在任苏州刺史时写的《赠李司空妓》。这首诗是他应邀参加时任扬州节让李绅安排的宴会后写的。全文为:
“高髻云丫鬟宫样妆,春风杜韦娘。司空见惯闲事,切断苏州刺史肠。”前两句极言场面宏大,奢侈享受,后两句话转过身来,说李绅习惯了这样的场面,骄傲奢侈很开心,但我却肝肠寸断,痛苦又怨恨。
这个恶心的李绅虽然死前风光秀丽,但背后的事却不光彩。因为他贪图享受,生活奢侈,为官残忍不仁,最终被定性为残酷的官员。宰相死后,他的子孙后代居然
“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也算是罪有应得。
永远不要忘记你的主动心态。我想知道这些人是否还记得他们年轻时的激情?还是回想起来,他们已经陷入泥泞,无法自拔?一旦你获得了权力,你就会被权力和财富冲昏头脑。一颗纯洁的心有多重要一定是不言而喻的
凿壁偷光和慈农的主人公终于结束了?人的心真的很容易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