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为什么被称为第一功臣的洪承类会被天下人唾骂吗?接下来我给大家讲解一下
在人们眼里,英雄是皇帝依靠和人民赞美的对象;为建立王朝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更是名垂青史。然而,在漫长的历史中,有这样一位伟大的英雄。他的功劳是第一位的。他忠于皇帝,但他被世界各地的人唾骂。就连他服务的皇帝也看不起他。
这位悲惨的大臣叫洪承畴。他出生在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英都市。他从小家境贫寒,但学习非常努力;他从小就树立了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这种雄心壮志得到了老师洪启胤的高度赞赏。洪启胤评价他“家驹千里,国石万钧”。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洪承类赴京参加会试,连捷登科,为丙辰科殿试二甲第十四名,赐进士出身,从此开始了仕途。
一、剿寇有功
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崇祯二年(1629年)爆发。为了镇压起义,朝廷派陕西三边总督杨鹤实施“镇压抚与施,以抚为主”的战略,但没有效果。崇祯二年(1629)农民军领袖王左挂、苗美率兵进攻韩城。这时,杨鹤手里没有可以任命的将领,情急之下,杨鹤派当时还是参政的洪承类领兵出战。没想到洪承类竟然杀死了300名敌兵,解开了韩城之围,这是洪承类成名之战。
战后,洪承类受到崇祯皇帝的重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洪承类先后击败了王左桂、张献忠等军队,逐渐成为明朝抗击农民军的中流砥柱。
[img]184931[/img]
然而,洪承类毕竟不是战神,他不会一辈子只打胜仗而无败。在松锦之战中,洪承类原本采取战而守的战略。在这一战略下,明军一步一步来,但朝鲜不支持他的战斗方式。兵部尚书陈新甲促战,崇祯皇帝也希望洪承类能快速作战。
崇祯十四年(1641)8月,皇太极得知洪承畴的援兵已经到来,于是带领大军从盛京驻扎在松山和杏山之间,将大军部署在明军南部,济尔哈朗大军攻打锦州外城,切断松星和杏子之间明军的联系,切断明军的粮食道路,切断洪承畴的归路。迫于此,洪承畴主张决一死战,各部总兵官主张南撤,最后集中在背山突破,但战败了。
二、被俘降清
崇祯十五年(1642年)1月,洪承类听说朝廷援军赶到,派6000人出城夜袭,却被清军打败。松山被围困半年后,城里的粮食都耗尽了。松山副将军夏承德派人告诉清军,他愿意把儿子当人质约降。3月,松山城破,洪承类被俘,曹变蛟等将军被杀。
洪承类被俘后,绝食了好几天。不管皇太极派人怎么劝,他都拒绝投降,还骂了那些劝说他投降的人。但是皇太极还是没有放弃,命令最受宠爱的官员尚书范文程劝说投降。他还接受了范文程的建议,并非常关心洪承类。有一次,皇太极看到洪承类的衣服很薄,立刻脱下貂皮,披在洪承类身上。
[img]184932[/img]
另一方面,朝廷认为洪承类已经战死,大肆举行悼念活动。崇祯皇帝也亲自感谢他:“再闻卿绝食几天,气息奄奄一息,倒地而死,目犹不闭。死比泰山更重要,意气化为长虹。“但我怎么知道我正要建一座祠堂来纪念他,但洪承畴投降的消息从敌人那里传来。这时,崇祯皇帝震惊了。他信任的忠臣做了这样一件失去权力、羞辱国家的事。人们很生气,砸碎了他们的雕像,永远不会崇拜他们。
忠实的朝廷和自己攻打的朝廷对自己的待遇如此不同,洪承类心里一凉,便投降清楚。
三、清效
洪承类降清后,皇太极命隶镶黄旗的包衣牛记录。然而,皇太极对洪承类的礼貌只是表面上的,但实际上他并没有放松对他的预防。最后,除了咨询他的一些军事和政府,皇太极没有给他任何官职。
顺治继位后,明朝已经处于灭亡的边缘。多尔根率领10万军队南下攻打明朝,洪承类为他献计:“出乎意料的是,他从蓟州和密云靠近北京。”。清军进入北京后,顺治皇帝非常重视洪承类。在他明朝的原职称中,他被任命为王子太保、军事部尚书和都察院右都御史。他进入内院佐理军,并授予秘书院大学士学位。因此,洪承类成为清朝第一位汉族首相。
[img]184933[/img]
顺治二年(1645)摄政王多尔根认为清朝的世界已经稳定,于是颁布了剃须令,强迫汉人剃须。然而,剃须令让汉人非常难以接受,这突然使得来自世界各地的汉人纷纷崛起。一时间,南方掀起了反清复明的浪潮。这时,清朝廷派洪承类镇压这些农民起义。洪承类的手段很强硬,不服就杀,于是大规模屠城事件爆发。
洪承类确实为清朝政权的巩固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作为汉人,他背叛了汉族政权,为满族政权屠杀了汉人,这让汉人非常讨厌他。然而,不仅汉人看不起他,清朝皇帝也看不起他,乾隆皇帝直接把他放进了《两臣传》。纵观洪承类一生的跌宕起伏,我们不否认他的能力,甚至忠诚。然而,为了满足政权,他触及了汉人的反鳞片,作为汉人,他怀疑满人。这就导致了他作为英雄但双方都不讨好的尴尬局面。
为什么被称为第一功臣的洪承类会被天下人唾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