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掌握曹魏大权的司马昭发动了魏灭蜀之战。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攻蜀。蜀将姜维、廖化率军以剑阁(今四川剑阁)险道为屏障,阻挡魏军主力。对蜀汉名将姜维来说,尽管钟会大军挡在剑门关外。然而,邓艾采取了迂回的战略。当魏蜀两军主力对峙剑阁时,他率领精锐部队绕道阴平(今甘肃省文县西北),穿越700多里荒芜的地区,凿山开路,袭击江油(今四川江油北)。再次在蜀汉腹地绵竹大破诸葛瞻,攻占涪城(今四川绵阳),进逼成都。后主刘禅因邓艾兵临城下,向魏军投降。有兴趣的读者一起来看看吧!
蜀汉于263年11月正式灭亡,开始了三国时代即将结束的序幕。蜀汉灭亡后,钟会和姜维联手,试图发动叛乱。钟会之乱平定后,司马昭自然不放心刘禅留在蜀地。因此,司马昭决定将刘禅带到曹魏都城洛阳进行控制。值得注意的是,刘禅移居洛阳时,蜀汉大臣并不愿意跟随。其中,就本文所说,选择主动跟随刘禅,从而获得了晋武帝司马炎的赏识和重用。
一
@ 郤正(?-278年),司州河南县偃师县(今河南省偃师市)人,三国蜀汉至西晋时期学者、官员。根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英正的祖父英健原本是河南县偃师县人,汉灵帝末年任益州刺史,但英健却被益州黄巾军杀害。刘璋的父亲刘彦平定了益州的叛乱,执掌了益州。就英正而言,他跟随父亲的父亲英鞠留在了益州。
年轻时,随孟达投降曹魏,母亲也再婚了。这促使郑英孤独无助。然而,郑英乐观,不仅接受了现状,而且广泛阅读古典书籍。他在弱冠年龄擅长写文章。因此,他被蜀汉朝廷召为秘书官,调任命令史,晋升为秘书郎,晋升为秘书令。对此,在笔者看来,英正的工作主要负责处理奏折等事务,@ 长期以来,英在蜀汉历史上没有存在感,史料记载也不多。然而,蜀汉灭亡后,英正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变化。
二
自从英正在蜀汉宫工作以来,他已经和太监黄浩一起工作了30多年。后来,黄浩逐渐赢得了刘禅的青睐,地位显贵,能够控制政府。英正不喜欢黄浩,也不讨厌他。因此,他的工资不超过600块石头,但他也避免了灾难。蜀汉忠良在黄皓掌权期间受到打压。例如,公元262年,将军姜维需要躲避黄皓的陷害,不得不留在叠中,不敢回到成都。
[img]184481[/img]
郑颖对名利漠不关心,沉迷于文学。从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傅毅、张衡、蔡勇等著名汉代著名艺术家的散文词赋,到三国时期各种优秀的文章和论点,郑颖当时几乎都研究讨论了益州所能拥有的一切。@ 正如桥周等人一样,都可以称之为蜀汉学者。郑颖跟随前代儒家思想,用文章表达了自己的思想。于是,他学习了东汉文学家崔连的《达旨》风格,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表达了冷漠和平的心态。
三
公元263年(景耀六年),曹魏出兵攻打蜀汉。在这场战斗中,后主刘禅听从了乔周的意见,将使者送往当时兵临成都的魏国将领邓艾投降。在此背景下,英正起草了蜀汉的投降书。当这封信来到邓艾面前时,蜀汉灭亡了。从这个角度来看,英正无疑见证了蜀国的灭亡。
公元264年正月(景元五年),魏国将领钟会反叛魏廷,成都大乱,刘禅向东迁往洛阳。当时钟会之乱导致魏国士兵不受约束,@ 每个人都是无暇的,自然没有多少人跟着刘禅去曹魏都城洛阳。
对此,《三国志·卷四十二·蜀书十二·杜周杜许孟来尹李乔英传第十二》记载:景耀六年后,后主从乔周的计划中派使请降为邓艾,他的书正在制作中。明年正月,钟会作乱成都,后主东迁洛阳,时间扰乱仓卒,蜀之大臣无翼从人,只及殿中督汝南张通,舍妻子单身随侍。后主赖正相导宜适,动作无阙,是慨然太息,恨知正之晚。时论嘉之。赐爵关内侯。除安阳令外,泰始中还迁至巴西太守。
公元264年,只有英正和殿中督张通放弃妻儿随行侍从,正是他们跟随,以确保后主刘禅顺利来到曹魏都城洛阳。
[img]184482[/img]
四
@ 来到曹魏都城洛阳后,刘禅的命运自然掌握在司马昭和司马炎的父子手中。在此背景下,英正教导刘禅应对司马昭父子的礼仪,促使刘禅的一举一动都没有犯什么大错误。这时,刘禅叹了口气,后悔自己太晚才认识英正,而当时的舆论也称赞了英正。在这方面,在我看来,如果刘禅在蜀汉后期重用英正而不是黄浩,也许蜀汉在公元263年不会灭亡。
来到曹魏后,英正被司马昭授予关内侯爵位。208年8月新茂日(265年9月6日),司马昭病逝,55岁,葬于崇阳陵。9月,司马昭被追溯为文王,葬于崇阳陵。12月,他的儿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名晋,历史上被称为西晋。西晋成立后,英正担任安阳县县长,开始为西晋效力。
公元272年(泰始八年),晋武帝司马炎下令称赞英正道:“英正以前在成都,但形势动荡,但能坚守道德,不违背忠诚的节气。被任命后,他全心全意地处理事务,取得了治理成果。"于是晋升为巴西郡太守。对此,在笔者看来,司马炎让英正担任太守这一官职,自然是对他的重用。此外,巴西郡隶属于益州,这促使郑颖能够回到蜀地,这也是一种较好的待遇。公元278年(咸宁四年),英正病逝。
此人跟随刘禅到洛阳,后来为什么成为西晋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