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清朝的开国历史,我们不能绕过多尔根和孝庄皇后。一个强大但不成功的男人,一个美丽而深情但深情的女人,这两个人的爱与恨总是那么复杂和悲伤。
多尔根一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掌握了权力,为清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曾经离王位只有一步之遥,但为什么他从未进一步登上至高无上的宝座呢?真的只是他爱大玉儿吗?
一、 年少有为,战功卓著
53岁的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多尔根出生于明万历40年(1612年)冬天。他非常爱这个特别聪明勇敢的十四个儿子。当时努尔哈赤还不知道,就是这个儿子实现了他追逐世界赢得中原的夙愿,却永远无法成为真正的皇帝。
努尔哈赤死于明天的六年(1626年),多尔根的母亲阿巴亥被迫死亡,当时他只有14岁。努尔哈赤死前没有指定继承人。在权力争端中,四位皇帝在太极中脱颖而出,成为赢家。当时,没有军事成就和力量的多尔根跟随皇太极,到处战斗,逐渐成为一名杰出的将军和后来的大臣。
[img]183471[/img]
多尔根自16岁以来,因随皇太极征服蒙古而被授予“墨勒根戴青”称号,一直凸显着非凡的才智,一个接一个地做出了贡献,使皇太极不断赋予他沉重的责任:打蒙古察哈尔部,获得传国玉玺,使皇太极得到大家的支持,
崇德两年(1637),多尔根率领水手占领江华岛,迫使朝鲜投降,解决后顾之忧,使皇太极能够全力以赴对付明朝;崇德三年(1638年),26岁的多尔根被任命为“奉命将军”,带领军队对抗明朝。破城40多座,俘虏人口26万,横扫数千英里;崇德六年(1641)至崇德七年(1642),多尔根率军与明军进行松锦战役,俘虏明军主教练洪承类。此后,山海关以外的明朝城市全部失去。
如此出色的记录使皇太极非常重视多尔琏。他把六部之首的官员部门交给了多尔琏,所有官员的任免都必须得到多尔琏的许可。因此,多尔琏凭借丰富的成就和敏锐的政治头脑,一步步提升了自己的地位和威望,逐渐增强了自己的权力,为他后来成为皇家摄政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拥立幼帝 强势摄政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因病去世。和努尔哈赤一样,他最终没有指定具体的继承人。在当时的情况下,多尔琏和皇太极的长子是最受欢迎的候选人,也是两个最强大的竞争对手。
事实上,根据清朝最初的推荐原则,多尔根最应该被推荐为继承人。他的能力、地位、声望和其他综合实力在当时是无与伦比的。作为皇太极的长子和四位亲王之一,他不仅在身份上有绝对的优势,而且他的力量和力量也不容低估。
然而,经过多次纠纷,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继承了王位,当时只有六岁的福临,也就是顺治皇帝。多尔琏成为摄政之王。即使他摧毁了明朝的首都北京,多尔琏也完全控制了政府,并被授予“皇帝的父亲摄政之王”,但直到他去世,他才自称皇帝。
[img]183472[/img]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多尔根愿意一直屈居于娃娃皇帝之下而不自称皇帝?有三个原因:
原因一、实力不足
事实上,多尔根的力量并没有那么强大。单看多尔根就有正白旗和镶白旗,控制了近三分之一的八旗军队。它似乎很强大,无与伦比。
然而,与多尔根相比,豪格并不逊色多少,也与其旗鼓相当。作为皇太极最好的儿子,豪格比多尔根大3岁。他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就开始上战场,冲锋陷阵。无数的经历使豪格不仅勇敢,而且具有非凡的战略眼光。例如,他提出大明是第一个需要对付的敌人,并建议与农民军分开,逐步削弱大明的力量。这种愿景在所有的王子贝勒中都是独一无二的。此外,作为皇长子和四位亲王之一,他的个性也是一个高权重的人物,他的身份优势是多尔根无法比拟的。
一个英雄和多尔根形成了平等的局面,加上最初忠于皇太极两个黄旗士兵不愿意继承多尔根,皇太极最信任的两个大臣索尼和图赖代表两个黄旗甚至直接告诉多尔根:“皇帝有一个儿子,必须是第一个,其他我们什么都不知道。”
此外,以代善为代表的两红旗态度不明,两蓝旗对谁来继位更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综合考虑,多尔根不敢轻举妄动。
原因二、形势所迫
[img]183473[/img]
首先是清朝的内部情况。经过皇太极生前17年的努力,清朝已经脱离后金,形成了一个新时代,在组织结构、行政程序、政策法规等方面逐渐被汉朝所包括整个思想。因此,大多数人,如索尼和图赖,都愿意支持皇太极的儿子继位,尤其是皇长子的英雄气概。
然而,当皇太极去世时,这是清明交替的关键节点:活着的明朝和势头迅猛的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和雄心勃勃的清朝。这三支重要的政治力量是决定输赢的最后一场决战,
因此,此时的权力继承问题更加谨慎和敏感,如果处理不当,内忧外患,清政权的未来将难以预测。因此,更需要平衡各方势力,把大局放在首位,找到一个大多数人都比较满意的方案,才能有利于内部团结,对外一致。因此,看清楚现状的豪格和多尔根各自放弃称帝,最后多尔根提出:“立皇九子福临为帝。他很小,由我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等他长大了,我们就可以归政了。”
这样,就没有必要威胁到某个学校的利益,也不怕新皇帝即位后的大洗牌。因此,这一提议几乎满足了大多数人的意愿,并立即获得了一致通过。
原因三、多尔根大局观
也许多尔琏在清朝历史上太有争议了。清朝历史上对这一代猫头鹰的描述基本上已经过去了。然而,事实上,多尔琏是一个非常全面的人。“太宗创业盛京,同事诸王俱勋劳,瑞王之功为冠。多尔根从小就在四方作战,为清朝洒下热血和青春,功勋背后意味着加倍努力。入关后,事务更加繁忙,用文韬武略辅佐幼帝,开启了大清波澜壮阔的历程。
[img]183474[/img]
他带领八旗铁骑一举南征北战,逐步统一国家;他宣布取消“三工资”,即辽工资、工资和培训工资。清朝颁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典——《清朝法律》。他让清朝建立了一个系统有效的统治秩序。据记载,多尔根因过度劳累而受了重伤,并患有三种疾病:“一种是心悸(心悸),另一种是中风,但也患有咯血。”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多尔根显然掌握着自己的权力,离王位一步之遥,但一直坚持到生命的尽头,这仍然是摄政王的最大原因——他热爱家庭和国家,没有人付出多少;他希望自己的家庭和国家变得更好,而不是成为家庭和国家不安的罪魁祸首。
至于野史和传说,多尔根没有孩子,也没有成为皇帝的动力;爱大玉儿(即孝庄皇后)不忍心让她和儿子孤独,发誓一辈子都不是皇帝。。。这种孩子的爱是不合理的,但在多尔根这一代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眼中,这些都不能与他深深付出和牺牲的家庭和国家重要。
不幸的是,多尔根一生都在军队里,也排除了异己,也抓住了权力,成为了无冕皇帝,但最终成功地死于悲惨的结局,但也得到了顺治皇帝的精心支持和帮助。这是令人遗憾的。
真的是为了大玉儿而不称帝吗?真相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