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无法隐藏秘密的人。当他们知道一切时,他们往往不考虑事情的重要性,迫不及待地想把它传播给周围的人。对这类人来说,我们称之为“大嘴”。有“大嘴巴”习惯的人往往不靠谱,而“大嘴巴”本人往往因为这个坏习惯而受苦。谈谈历史上著名的“大嘴巴”。他的名字叫陈新甲。接下来,让我们带来历史真相。让我们看看!
[img]182024[/img]
陈新甲是明朝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的举人。按照当时不成文的规则,举人只能算是“半拉子工程”,然后继续深造,考上进士,才能算是真正的学习成功。然而,陈新甲并没有继续科举考试。获得举人名誉后,他被朝廷任命为定州知州。
对大多数人来说,成为一名官员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如果他们没有受过足够的教育,他们通常很难获得晋升的机会。陈新甲在知州工作了20年。在此期间,他既没有受到表扬也没有受到惩罚。北京朝廷的各种惊心动魄的变化与他无关。
崇祯元年(1628年),刚登基的崇祯皇帝计划用一批资历丰富的地方官员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的各个衙门。因此,陈新甲被调到刑事部担任员外郎、郎中等职务。后来,他被调到宁前道军备,去山海关外的军营工作。
在陈新甲20多年的官宦生涯中,没有什么亮点,但出乎意料的是,当他来到海关时,他的表现非常抢眼。无论是指挥士兵修建城市,还是战场物资配置,陈新甲都做得很好。
[img]182025[/img]
崇祯七年(1634年),陈新甲升任右都御史,与时任宣府、大同、山西三镇总督杨思昌共事。杨思昌非常重视陈新甲的才华,所以他打算培养它。崇祯十一年(1638年),在杨思昌的推荐下,陈新甲晋升为兵部右侍郎,总督宣府、大同二镇。
崇祯皇帝非常重视陈新甲,多次故意掩盖陈新甲犯的一些小错误。官员告诉戴明弹劾陈新甲玩忽职守。崇祯皇帝没有派人检查此事,直接以诽谤朝廷重要官员为由责骂戴明说。
崇祯十三年(1640年),兵部尚书傅宗龙因违法下狱,崇祯皇帝提拔陈新甲接任兵部尚书一职。这在当时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自从明朝宏治(1488-1505)工部尚书贾军以来,就没有人出身于尚书,陈新甲是百多年来的第一人。
当上兵部尚书后,陈新甲知道朝廷正在用人,于是强烈向皇帝推荐傅宗龙、孙传庭等被判入狱的人。由于明朝的情况已经到了绝症阶段,虽然陈新甲向皇帝提出了很多建议,但对整体情况没有帮助。陈新甲意识到这样下去将是亡国之兆,于是向皇帝建议同关外的满清议和,把军事重点放在消灭国内流寇上。崇祯皇帝知道情况对明朝越来越不利,所以他接受了陈新甲的建议。然而,崇祯皇帝知道陈新甲有一个“大嘴巴”的问题,所以他一再告诉他记住不要宣传这件事,只能安排人们秘密联系满清,直到一切都讨论得当,然后宣布消息还不算太晚。
在得到皇帝的肯定答复后,陈新甲心中大喜。他认为,只要北方战争平息,大明自然有望中兴。虽然皇帝告诉他不要说这件事,但他还是忍不住偷偷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的朋友傅宗龙,并告诉傅宗龙不要告诉别人。傅宗龙和陈新甲一样,也是一个“大嘴巴”。得知这个消息后,他偷偷告诉武英殿大学士、官员部尚书谢生。之后,他没有忘记加一句“我告诉你,不要告诉别人”。
不久之后,几位言官前来拜见谢升,向他求教如何应对当前的国事。谢升说:“皇帝的意思是提倡议和,希望你不要多说话。听了这话,言官们大为哗然,纷纷上书质问皇帝为什么要和建俘(明朝人对满清的蔑称)议和。崇祯是个死要面子的皇帝,现在面对大量言官的质疑,心里自然又羞又烦。但他不容易惩罚陈新甲,这相当于承认确实有这件事。结果崇祯皇帝以妄想圣意为名,将谢升罢官赶回老家。虽然言官们怀疑这件事与皇帝、陈新甲等人有关,但由于没有掌握任何确凿的证据,他们不得不放弃。然而,明朝与满清议和的最佳时机却被推迟了。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这种延迟显然是非常致命的。
崇祯十五年(1642年),明朝竭尽全力打造的九边精锐部队,在“松锦之战”中损失惨重,教练洪也被清军俘虏。对于这样的惨败,陈新甲作为部长,自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演讲者弹劾陈新甲的书像雪一样飞向崇祯皇帝,但崇祯皇帝此时陷入了无人可用的困境,不得不继续保护陈新甲,没有受到惩罚。
“松锦之战”失败后,明朝的情况非常糟糕。因此,崇祯皇帝和陈新甲在讨论后再次决定秘密派人与满清讨论。然而,由于明朝的“底牌”不多,讨论的条件自然比以前苛刻得多,但也不是没有讨论的空间。然而,这一次,陈新甲又把工作搞砸了。
经过多次讨论,陈新甲的密使和满清方面终于初步同意了讨论和条件。于是密使将议和密信发给陈新甲。看完密函后,陈新甲随手放在书房的案头,与其他兵部塘报堆在一起。当陈新甲的侍从进来收拾书房时,他不知道内情。他把密信和其他塘报发给各衙门传抄。结果,秘密讨论和解的事情被曝光。明朝最后一次拯救国家的机会被切断了。
因为这一次演讲者掌握了足够的证据,崇祯皇帝和陈新甲都无法逃脱这种关系。然而,皇帝自然不会自己承担责任。愤怒的崇祯皇帝命令陈新甲入狱,并严格拒绝任何人为他说话。陈新甲是一个能干、熟悉战争的人,但由于无法控制自己的“大嘴巴”和关键时刻的粗心大意,造成了误解国家和自己的严重后果。
崇祯十五年(1642年)9月22日,原兵部尚书陈新甲在市被斩首。崇祯十七年(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陈新甲:官至兵部尚书,为何背负千古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