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诗文三指的是谁?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民国时期,著名文史学家陈寅恪曾说过:“中华民族的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演变,造就了赵宋之世。"这句话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可。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中国文化在宋代达到了顶峰。宋朝以文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宋朝文臣极具尊严。宋朝以后,元明清时期,文臣们的情况越来越糟。明清时期,许多才华横溢的大臣死在封建专制屠刀下。例如,明初的才华横溢的高启就是其中之一。
明朝有解缙、杨慎、徐渭三大才子。他们都以才华横溢而闻名于世,但他们的结局非常悲惨。这实际上是许多明朝才子的缩影。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当时,南京文坛流行一句话:“文连诗启经青田。”
其实这句话是说“明初诗文三大家”,“连”是指宋连,“启”是指高启,“青田”是指刘基,即刘伯温(刘伯温是浙江青田人)。也就是说,明初,也有“诗文三大家”,其中宋连在文章上成就最高,高启在诗歌上首屈一指,而刘伯温则比较全面,他在理学和经典上做出了特别的贡献。
[img]180882[/img]
和明朝的三位才华横溢的人一样,“明初的三位诗人”的结局也非常悲惨。宋琏是朱元璋指定的“开国文臣之首”,在整个翰林学院没有人拒绝接受。此外,宋琏早年跟随朱元璋,成为王子朱标的老师。但最终胡唯庸案牵连,宋连在流放四川的路上病逝。刘伯温被称为“再生诸葛亮”,多次被诸葛亮敲打,最终被怀疑被胡卫庸毒害死。而且高启的结局更加悲惨,他被朱元璋亲自下令腰斩。
高启出生在苏州士绅之家。他从小就有一个富裕的家庭。不幸的是,他的父母死得很早。高启孤僻而骄傲。他致力于学习,最终成为一代人才。纪晓岚曾评论高启“天才高毅,超越明代诗人”。可以看出,高启不仅是一代天才,而且他的水平高于明代许多诗人。
元末明初,到处都是战争。不管高启有多有才华,他都只是乱世中的一只蜥蜴。当时,张士诚占据了苏吴,闻到了高启的名字。他亲自派弟弟张士德来请高启做工作人员。高启当时只有16岁。他被张士诚的真诚所感动。他来到苏州为张士诚使用。然而,高启傲慢自大,被同事排斥。高启辞去了官职,从此隐居江湖,不问世事。
朱元璋刚登基时,提出了“世乱用武,世治用文”的观点。几乎每个人都认为文臣们的春天来了。在刘伯温的推荐下,高启入朝。当时,高启32岁,正处于壮年。与朱元璋一见钟情。朱元璋让高启成为王子们的老师,让高启和宋连一起编写《元史》。可见,朱元璋一开始非常尊重高启。
然而,仅仅三年后,高启就厌倦了官场生活,想感受风景。朱元璋故意提拔他为家庭侍郎。高启拒绝接受,理由是他没有足够的资格,并提议辞职回家。朱元璋非常遗憾,奖励高启金银,让高启飞自己。
[img]180883[/img]
高启远离朝廷后,无官轻描淡写,称自己“不为五斗米低头”,这让朱元璋有些反感。更何况高启曾经写过一首诗《宫女图》,其中一首是:
“小狗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
这首诗似乎讽刺了宫廷,引起了朱元璋的记恨。
从朱元璋的角度来看,我真的很欣赏你高启出众的才华。我请你入朝为官,没有亏待你。你辞职的时候,我会给你金银。但是你怎么反复讽刺我呢?《明史》云:
启尝赋诗,讽刺,帝之未发。
面对像高启这样的狂人,朱元璋一次又一次地忍受。洪武六年,朱元璋终于抓住了高启的把柄,把高启置于死地。今年,苏州知府魏观新到任,打算将苏州知府衙门搬到张士诚宫的旧址。衙门竣工时,高启作为苏州的大才子,被知府大人邀请到现场,尊为上宾,然后请高启为新衙门写一篇赋文作为纪念。高启就像涌泉,写了千言万语,写了著名的《郡治上梁文》,赢得了全场的掌声。然而,本文使用了“虎占龙盘”四个字,犯了朱元璋的大忌。
[img]180884[/img]
朱元璋认为,“虎占龙盘”是皇帝可以使用的一个词。苏州知府衙门建在张士诚的宫殿上。高启用“虎占龙盘”显然是在支持张士诚。因此,他连夜派人将高启带回南京,甚至没有审问,因此他被判处死刑,并被判处一半死刑。
自古以来,学者们就互相欣赏。当时,刘伯温已经老了,回到了家乡。朱元璋刚刚召回首都讨论这件事。听说高启被罪,刘伯温和宋连等文臣一起为高启求情。朱元璋大发肝火,指着赋文上的“虎占龙盘”四个字问刘伯温:“这是什么意思?”刘伯温沉默了。
高启是否支持张士诚还不得而知,但在朱元璋看来,高启多次讽刺自己,早已难以忍受,杀死高启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一代才华横溢的高启最终被斩首,享年39岁。
高启的死不是一般的刑事案件,而是政治事件。从那时起,朱元璋对文人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字狱案相继发生。从那时起,明朝文臣的尊严受到封建专制的蹂躏,失控。
明初诗文三大家分别指的是谁?他们的结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