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战国时期最失败的四位君主,让四大强国衰落,最终造福秦国。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往下看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之后的时期。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在公元前476年)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周朝的诸侯国数量大幅减少。春秋末期,魏、赵、韩三家联手消灭智氏,并在战国初期瓜分晋国,成为魏、韩、赵三个诸侯国。与此同时,田氏代齐的发生促使战国七雄形成,即秦、齐、韩、魏、赵、楚、燕并列。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虽然成为最后的大赢家,但却消灭了山东六国。然而,秦国的力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秦国强大的过程中,自然遇到了很多强大的对手。其中,魏、齐、楚、赵无疑是秦崛起道路上不可避免的四大强国。然而,对于这四大强国来说,它们最终都在衰落,并被秦国吞并。在我看来,战国时期这四大强国的衰落与一个败家的君主直接相关。换句话说,魏、齐、楚、赵历史上各有一位由盛转衰的君主。
魏国:魏惠王
[img]179798[/img]
@ 魏惠王(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19年),姬姓,魏氏,名字(yīng),又称梁惠王,《竹书纪年》作为“梁/魏惠成王”。在魏惠王之前,魏文侯推动了李悝的变法,这使得魏国在战国七雄中率先崛起。也就是说,在战国七雄中,魏是第一个变法图强的诸侯国。魏文侯去世后,魏武侯南征北战,巩固了魏的霸权,确立了魏在战国七雄中的领先地位。然而,魏惠王作为魏国的第三位君主,却未能守住霸权。魏惠王时期,魏国以齐国为主要对手,因此采取了团结赵韩、缓和与秦国对立的策略。然而,魏国在与齐国的对抗中屡遭重创。特别是在桂陵战役和马陵战役中,魏国失去了大量精锐的魏武卒,这成为魏国衰落的重要原因。
与此同时,魏惠王想要缓和与秦国的关系。然而,秦国利用魏国在东线战场上的失败,不断进攻魏国,夺取魏国的河西之地。至于韩国和赵国,他们也逐渐与魏国分离。因此,很明显,君主魏惠王在位时,魏国不仅在实力上遭受损失,而且面临着孤立的问题。一般来说,魏惠王魏武即位是魏国的鼎盛时期。魏惠王从安邑迁都大梁(今开封西北)后,魏国也被称为梁国。
但在未来的战争中,“东败于齐,西丧秦地700多里,南辱于楚”,开始衰落。
楚国:楚怀王
楚怀王芈槐(约公元前355年-公元前296年),楚威王之子,楚顷襄王之父,战国时期楚国第37位国君。楚威王在公元前328年去世,米槐继位,史称“楚怀王”。楚威王等君主在楚怀王之前就把楚国推向了巅峰。换句话说,楚怀王接手的楚国也是战国七雄中的强国。楚怀王即位初期,破格任命屈原等人进行变法,大败魏国,消灭越国,扩大疆土,完全可以称之为贤明君主。对此,纵横家苏秦曾说“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然而,就像唐代的唐玄宗一样,楚怀王在位的后半部分相对昏庸。楚怀王在被张仪欺骗后,贸然发动了丹阳、蓝田之战,结果导致楚国失去了大量的兵马和疆域。
此后,楚怀王在秦国与齐国之间摇摆不定,又遭遇了垂沙之战的败仗。在连续失败下,楚国完全失去了与秦国争夺世界的资格。公元前299年,楚怀王与秦昭襄王会盟武关,秦昭襄王将其扣押,胁迫其割地。两国相交不斩来使,更何况会盟协商的一国君主楚怀王被拘留了三年,他的儿子不想救父而自立为王,诸侯认为这对自己无害,不讨伐。公元前296年,楚怀王客死于秦,梓棺返楚,“楚人都怜之,如悲亲戚。(史记·楚世家)
[img]179799[/img]
齐国:齐闵王
齐闵王田(()—战国时期齐国第六任君主,齐宣王之子,公元前284年),桂姓,田氏,名地。公元前300年,正式到位,在位17年。齐闵王刚到位时,齐国正与韩国、魏国等诸侯国合作,与楚国展开垂沙之战。垂沙战败楚军后,联军乘胜攻占垂丘(今河南省沁阳县北)、(今河南省南阳县)、叶(今河南省叶县)以北的大片土地。楚国宛、叶以北的土地为韩魏夺取。垂沙之战后,齐闵王更加膨胀,于是发动了第二次函谷关之战。齐国与韩国、魏国在这场战役中大败秦国。公元前286年,齐国吞并了富有的宋国,而齐闵王曾与秦昭襄王并称东西两帝,这体现了当时战国七雄中齐国的巅峰。
但在笔者看来,齐闵王南割淮北,西入三晋,欲并周室,自称天子的行为和野心,无疑使齐国成为众矢之的。公元前284年,五国伐齐之战爆发,乐毅率领大军攻占齐国70多座城市,齐闵王也在这场战役后丧生。作者认为,在齐闵王之前,齐威王、齐宣王等君主辛辛苦苦多年打下的基业,就这样被齐闵王埋葬了。
赵国:赵孝成王
[img]179800[/img]
@ 魏、楚、齐相继倒下,赵成为山东六国唯一的希望。也就是说,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有赵国能够阻止秦国统一六国。为此,秦赵之间爆发了长平之战。在这场战争中,赵孝成王因战争连续失利,随后与秦国和平,不能被戏弄,再加上廉颇的坚持不战,使赵国蒙羞。秦见赵国坚守不战,便派人散布廉颇投降的谣言,扬言秦不怕廉颇,怕赵奢(曾大败秦国)之子赵括。因此,赵孝成王不听虞卿和林相如的建议,坚持用赵括代替廉颇;赵括按照赵王的意图,改变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和军规,改变了将军,组织了进攻。
秦国暗中任命名将白起为指挥官。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白起采取了假败后退、引诱敌人脱离阵地、分割包围、切断赵军粮道、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赢得了战争。因此,赵括对长平之战的失败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对于君主赵孝成王来说,显然是连连犯错。赵国在长平战役中损失了45万精锐士卒,这意味着赵武灵王、赵惠文王等君主的努力都被赵孝成王浪费了。因此,就赵孝成王而言,和齐闵王、楚怀王、魏惠王一样,他们可以被称为战国时期最失败的四位君主,最终的结果是秦国受益。
谁是战国七雄中魏齐楚赵让国由盛转衰的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