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宋朝,最受称赞的是经济繁荣,最令人遗憾的是对外作战能力太弱。宋建国以来,以重文轻武为国策,在军事上,将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导致兵将分离,将不专兵。这样,确实可以防止有人用手中的军权谋反,但从长远来看,无论他们在训练上投入多少,宋朝的军队仍然屡战屡败。宋代割地赔款很常见,但最可耻的是靖康的耻辱。
[img]175094[/img]
靖康之变可谓宋代百年国耻,其屈辱程度令人难以忍受。岳飞的《满江红》写道:“靖康耻,犹未雪。臣恨,何时灭!为什么岳飞讨厌咬牙切齿?这要从朝廷局势说起,宋徽宗当时宠爱小人马臣,导致朝政日非,民不聊生。宋江、方腊等农民起义频发,终于镇压了起义。宋朝还没有呼吸,女真族又出现了。女真族日益壮大,对宋朝也越来越虎视眈眈,便以“张觉事变”为借口攻打宋朝。金军来势汹汹,一路上几乎没有障碍,吓得宋徽宗想弃国南逃,后来又把皇位传给了宋钦宗。尽管宋徽宗在逃亡过程中也没有忘记与金人讨和,但金人的胃口已经很难满足。
短暂撤军后,金兵迅速卷土重来。这一次,金人直接打到开封,并将宋徽宗、宋钦宗二帝掠夺。尽管如此,金人还是不甘心,他们想要的远不止这些。金银、布丝、马匹等都被金人洗劫一空,他们还将祭天礼器、书籍等掠夺。此外,金人还掠夺了大量妇女,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宋朝官员甚至帮助了周朝。官部尚书王时雍帮助金人掠夺妇女,并被授予“金人爷爷”称号。尹秉哲甚至连蓬头垢面、身患疾病的女人都打扮得给金人。靖康之难使宋代国库蓄积为空,导致北宋灭亡。那北宋难道没有可用的将领吗?
[img]175095[/img]
北宋还有爱国爱民、善战的将领,但朝廷不会用,比如种师道。无论是抗击西夏、辽国还是金国,种师道绝对可以称得上是良将,赢得了人民的支持。但在靖康之难中,种师道很难发挥作用。金人南下时,宋徽宗愿意重用种师道,但他战和不定,使种师道难以安心作战。到后期,宋徽宗更是一心一意地讲和,还将主战派李纲贬出京城。国家风雨飘摇,帝王不思进取,自己又报国无门,这使得种师内心郁闷,最终病重而死。
宋朝在靖康之难中最受尊敬的战争应该是保卫太原的战争。后来,当严宗翰率兵攻打太原时,童贯看到情况不好,想抛弃城市逃跑。他曾与当时的太原知府张晓春和副总经理王禀讨论过此事。然而,张晓春坚持不走,认为作为国家的重要大臣,他在这个时候逃跑了,无耻地面对着人民。后来,童贯本人连夜逃回汴京。守卫太原的是张晓春和王禀。
王禀其人,其生平记载相当少,可谓名声不明显,但在守卫太原一战中,其表现足以名垂青史。当金兵到达并州时,并州市居民不到2万人,士兵较少,对抗金兵无疑是痴人说梦。当时,王禀在并州城建了一座重城,并将武器分发给15至60岁的人民,全民日夜守卫并州。张孝纯坐在府中,而王禀则负责监督守城。当时金兵甚至用尽了云梯、偏桥、抛石车等攻城武器,附近的大石头都投尽了,还没有攻下并州。虽然守城这么辛苦,王禀和百姓还是没想过放弃,但不料贪生怕死的宋钦宗却主动把太原割给了金人。到达并州后,王禀心中大为不满,指责朝廷弃子民不顾。王禀愿誓死守卫并州,而当地军民也只有王禀是从。
[img]175096[/img]
王禀虽然是官员,但做事总是带头,深受人们喜爱,甚至金人都知道王禀的名字。金人攻城九次,被击退九次。但并州城并没有等援军,也没有等粮草,后期已经弹尽粮绝,连王禀的战马都被杀吃了。即便如此,王禀最终也没有守住并州城。但王禀最终践行了他的承诺,以命守城市。并州城破后,王禀和儿子王荀都自杀殉城,数十名跟随王禀的军民也自杀,没有人活下去偷生。王禀的举动让金人感到惊讶和愤怒,但他们却无能为力。
靖康的变化确实是大宋的耻辱,但王禀的举动为北宋保留了最后的尊严。他告诉金人,城市可以被打破,人可以被杀,但精神永远不会屈服。事实上,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很多这样的人。王禀最终没有守卫并州,但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王禀在靖康之变中扮演什么角色?北宋难道没有可用的将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