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和明朝,有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流寇蔓延,生民涂炭,不集兵无平寇,不增赋无报酬。勉从廷议,暂时累了我民一年,除了腹心大患。”
以上是崇祯皇帝的旨意。崇祯登基时,外面有强大的敌人不断入侵,里面是空的,到处都是流民。在崇祯的后期,这种情况甚至更糟。在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人们的心和团结,“金钱”这个词使这些成为奢望。
在崇祯的上述命令中,“暂时累了我的人民一年”成了崇祯的口头禅,意思是“再努力一年,我的人民今年又要给你加税了!”
[img]174563[/img]
“勉从廷议”这个词体现了崇祯一贯推卸责任的作风,这意味着大臣们决定增加人民税收的决定不是我一个人决定的。
一直以来,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他们大多把责任放在崇祯身上,说他极度自卑,极度自尊,用人多疑,观察为明,任性,刻薄寡恩。在位17年,他换了50个阁臣。崇祯除了对朝廷成员刻薄外,对人民也不手软。为了筹集粮食和工资,崇祯创造了“三薪”——“辽薪、训薪、压薪”。
但也有研究历史的人认为,崇祯接手明朝之前,在魏忠贤的实际统治下,明朝并没有缺钱,也没有达到民穷财尽的地步。
崇祯上吊自杀时,身边只剩下心腹太监王承恩。当太监听到崇祯说:“都是奸臣误的,以至于这个”时,他说了一个不可理解的答案:“忠贤若在,时事不会到此为止。”。
说到魏忠贤,很多人都知道他是操纵权力的大太监。天启皇帝曾经呼风唤雨,只手遮天。天启成了不问政治事务的皇帝,许多重大事件都来自魏忠贤的决定。据目前介绍,魏忠贤是执行职业经理人。
崇祯时,怎么会有更多的农民起义军难以扑灭?事实上,这与大面积饥荒有关。税收很重。到处都是饥饿的人。起义军受到打击,可以流向其他地方。许多饥饿的人响应了他们的手臂,形成了野火无尽、春风再生的局面。
[img]174564[/img]
崇祯时期的起义军大多起源于黄河沿岸的北部。说白了就是穷,没食物吃。正是这个“钱”字,才是魏忠贤时期与崇祯时期不同的重要区别。
那么,魏忠贤从哪里来的钱呢?他没有像崇祯皇帝那样从北方穷人那里寻找银子,而是把手伸向了工商贸易发达的江南地区,他们的“承受”能力更强。
[img]174565[/img]
魏忠贤活着的时候,很多地方都为他建了一座“生祠”。当然,大多数建筑商都在奉承他,但辽东士兵和河南人都真诚地为他建了一座生祠。这是魏忠贤保证辽东士兵的货币和粮食供应的原因。河南发生灾难时,他下令“免税,由内部仓库拨款救灾”。
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魏忠贤在时代(即天启时期)说明朝的过去,崇祯一登基,明朝就迅速灭亡。如果我们从“朝廷缺钱”的角度来寻找原因,那就是魏忠贤把手伸向江南的富人,而崇祯把手伸向穷人,穷人本来就不谈生活。
[img]174566[/img]
但魏忠贤只是冒犯了江南的“东林党”和其他官员和儒家思想。从封建正统的角度来看,太监无论如何都是太监,他的行为是不正当的,这样一个专权的太监不是历史耻辱柱谁?他一定是被丑化的对象。
事实上,魏忠贤不把手伸向穷人寻找财力是正确的。他有效地控制了民变,以充实国家财政部。明末腐败严重。事实上,许多官员家里有数十万或数百万银子,但他们仍然为朝廷哭泣,这可以在李自成进入首都打开腐败官员的地下室时证明。
刚杀了魏忠贤的崇祯 为什么大明江山开始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