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唐困境的罪魁祸首藩镇。历史上,唐朝自“安史之乱”结束以来,藩镇节制得以由边镇地区传播到内地。因此,巨大的唐朝成了常年保持大量军力的军营。据史料记载,中晚唐藩镇“大连州十余人,小人犹三四”可见,藩镇与唐朝并存,实际上已成为中晚唐100多年历史的真实写照,侃平割据藩镇也成为许多唐朝皇帝的夙愿。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纵观唐代中晚期的历史,可以发现,对割据藩镇弹压最成功的皇帝是唐宪宗李春。历史上,唐宪宗李纯在位十五年,唐朝以绝不姑息割据藩镇的姿态,使唐朝得以中兴。当我们回顾中晚唐罕见的中兴时期时,我们可以发现,削藩之战的胜利有许多令人费解的地方。特别是在同割据藩镇激战的过程中,有许多细微的因素决定了中兴的出现。
[img]173106[/img]
唐宪宗一朝削藩之战断断续续持续了十多年。但与此前德宗一朝不同,割据藩镇的集体反弹,唐宪宗时期的削藩之战主要是各次突破。在此期间,平淮西、收成德、平淄青、平义武等,几乎都被打破了。奇怪的是,唐宪宗在削藩之战过程中,并没有出现割据藩镇的联合反击,尤其是在平淮西几年,其他割据藩镇也没有出现反弹。那为什么唐宪宗时期的削藩之战没有引起割据藩镇的共同反击呢?
@ 唐宪宗时期的削藩之战并没有引起割据藩镇的共同反弹,这与唐朝削藩政策的灵活性有很大关系。与唐德宗在位时期不同,唐宪宗时期的战略应该更加灵活,直接以明确的方式剥夺分裂藩镇的世袭权力。这种方法是利用藩镇来制衡割据藩镇,而不是直接削平藩镇,而是采取灵活的策略。特别是在唐宪宗平淮西的过程中,更是使平卢、成德等镇按兵不动。
在此期间,当原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刚刚死亡时,唐朝并没有直接削减其子吴元济的官职,而是先遣使吊唁。但吴元济拒绝了唐使的吊唁,并秘不发葬,随后领兵焚烧劫掠舞阳等四县。在这种情况下,唐朝有足够的理由在淮西用兵,可以避免其他藩镇的干预。此外,在征求淮西的过程中,唐朝还动员了16个镇的兵马,而这些兵马是由唐朝控制的藩镇提供的。当然,他们不敢割据藩镇来帮助淮西。
[img]173107[/img]
由此可见,唐宪宗时期削藩之战的成功在于削藩之战的灵活性。作为宪宗时期的经典之战,即平淮西之战,这一战略得到了充分发挥。这种灵活的策略有很大的优势。首先,这种灵活的削藩政策使得其他分离主义城镇没有理由一起反击唐朝。此外,这种灵活的突破政策也使唐朝能够利用诸侯城镇之间的矛盾来削藩,这使得唐宪宗时期的削藩之战不会受到分离主义城镇的共同影响。
@ 魏博镇是“河朔三镇”之一,对当时的削藩形式具有更积极的意义。这是因为“河朔三镇”之间的联系一直非常紧密,三镇仍然保持着强大的军事力量,这使得唐朝无法染指河朔地区。然而,强藩魏博归属后,三镇明显分化,制约了魏博的成德和平卢。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分离藩镇必然不敢轻举妄动,而唐宪宗时期的削藩趋势也因为魏博镇的归属而转机。
历史上,唐宪宗时期的削藩之战可以说是中晚唐时期最辉煌的胜利,而推动这场胜利的是削藩之策的灵活性和魏博镇的归属性。因此,唐宪宗时期的削藩之战最终未能形成德宗时期的混乱局面。
唐宪宗在同藩镇的激战中,如何让唐朝出现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