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出身贫寒,浪费了近20年,但他从未放弃,一直在为成功做准备——每次遇到新的山川地形,他都会认真思考和规划,指出哪里可以囤粮草,哪里适合驻扎,哪里适合伏击,哪怕被嘲讽。
努力是有回报的。终于有一天,他有机会见到司马懿,得到了司马懿的赏识。当司马懿让他去东线考察屯田时,他不仅考虑了农业层面,还考虑了军事安排,所以他的才华也得到了赏识,被送到了西线。
当他第一次到达西线时,他只是一名副将军,但他一步一步地成长为抵抗姜伟北伐的主力军。在整个北伐过程中,姜伟赢得了更多或更少的胜利,占据了他手中的便宜机会,但却很穷。后来,司马昭决定发动灭蜀之战,他一路成为三路大军。当钟会被姜维打败,诸葛绪被钟会诬告,押解回洛阳时,他也没有放弃,而是偷渡阴平,立下了灭蜀之功。除了出色的能力,邓艾是司马家族提拔出来的,也就是说,没有叛乱的心,曹魏也不可能与司马家族竞争,可以说是忠诚的。
[img]172772[/img]
但是为什么这样一个能力出众、忠诚的名将最终难逃一死呢?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邓艾本人政治警惕性不高
事实上,邓艾是否被拘留一直是一个巨大的争议。有人认为,邓艾对曹魏和司马家族的全心全意规划根本没有自私,更不用说反感了;有人认为,邓艾立下灭蜀之功后,不仅对后续的战略做了详细的规划,还擅自奖励了蜀汉的老大臣甚至皇室,这是违法的。认为这大概和邓艾本人的政治警惕性不高有关。
你为什么这么说?如果我们仔细思考,我们会发现邓艾在处理这些事情时,只考虑国家的未来,根本不考虑他是否是一个伟大的主人,或者他是否是一个超越和其他问题。据估计,他直到死都不明白自己是如何被贴上叛乱的标签的。
二、钟会的野心
当然,如果只是这个问题,司马昭可以在回到洛阳后处理他,而不是换一种更温和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然而,他在这场战争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完全掩盖了钟会的锋芒。对于“早有异志”的钟会来说,他成了一个相当于拦路虎的存在。钟会为了顺利“成就大业”,只能想办法除掉他,于是他被贴上了叛乱的帽子。司马昭不了解前线情况,监军卫杜为钟会作证。他只能下诏收押邓艾,送回洛阳。
三、卫杜的自私
[img]172773[/img]
然而,司马昭早在灭蜀之战之前就意识到钟会有异志。他下令将邓艾押回洛阳,这也可能是对邓艾的一种保护。例如,诸葛绪早就被关进囚车,因为钟会的诬告被送回洛阳,但他没有受到惩罚。相反,他混得很好。然而,钟会被杀后,魏杜担心邓艾回到洛阳时会被平反,这对他不利,所以他鼓励田续赶上囚车,杀死邓艾。
经过整个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事实上,邓艾的死与司马家族关系不大,他的能力优秀,忠诚,无法挽救他的生命。真正杀死他的,除了钟辉的雄心壮志和魏杜的自私,主要是因为他自己的政治警惕性不高,这与他的背景有很大的关系,很难弥补。
为什么像邓艾这样忠诚的名将最终难逃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