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张廷玉为什么故意为难田文镜?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往下看
清朝康熙乾隆皇帝在位时间较长,雍正皇帝夹在中间。雍正虽然只在位13年,但存在感不亚于康熙乾隆。雍正从即位开始,大力改革,消除时弊,整顿官治,使“康乾盛世”焕发出新的活力。雍正朝有一大批能臣干吏,如胤祥、张廷玉、鄂尔泰、李卫、田文镜等。其中,张廷玉作为清朝唯一一位享有太庙的汉臣,在清史上地位较高。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张廷玉和田文镜之间也有恩怨。
张廷玉出生于安徽桐城张氏,出身名门,父亲张颖是康熙朝的大学士。康熙三十九年,张廷玉中进士,从此步入官场。张廷玉学识渊博,被康熙重用。雍正登基时,张廷玉作为张颖(雍正老师)的儿子,被雍正提拔,任吏部尚书。从此进入朝廷中枢。雍正在位13年,张廷玉恩宠不衰。雍正临终前,张廷玉之功应配享太庙。
[img]171400[/img]
田文镜是雍正朝的另一位成员,官员担任河南省总督、军事部尚书等职务。然而,田文镜一直是当地的监督员,并没有进入朝廷的中心。他和张廷玉在政务之外很少有交集。然而,张廷玉不喜欢田中成,田文镜也没有刻意巴结张中堂。
田文静在雍正朝是一个非常独立的人。他敢说实话,做实事,但他不善于处理同事之间的关系,对下属非常刻薄,所以他被称为“酷官员”。例如,两江总督尹继善曾经说过:“我应该勤于学习田文静。”
田文静以官场人气不好而闻名。他甚至被雍正称为“孤臣”。和田文静是“雍正三大模范督察”的浙江总督李伟,对田文静非常不屑。此外,雍正朝的年羹尧、李福、谢世济等大臣都嘲笑田文静。其中,最著名的是李福和田文静之间的争端,历史上被称为“李和田参与”事件。
田文镜第一任河南巡抚时,雷厉风行,大刀阔斧地清理了大批河南官员,并多有讽刺意味。这些官员大多来自科举。时任直隶总督的李福认为,田文镜故意针对科举官员,说田文镜“污蔑天下人”,最后田文镜和李福互相弹劾,闹得沸沸扬扬。田文镜是监生,属于“捐官”。因此,尽管雍正刻意维护田文镜,但田文镜最终还是得罪了所有的学者。作为内阁中枢成员,张廷玉出生于进士。从读者的角度来看,张廷玉无疑站在田文镜的对立面。
[img]171401[/img]
雍正二年,田文镜初到河南,为雍正实行“官绅一体当差”新政,损害人民利益,河南封丘县罢考。为了实施新政,田文镜强行镇压考生,但当时河南学政的张廷璐并不支持田文镜,这让田文镜非常恼火。田文镜弹劾张廷璐支持罢考的考生,因此张廷璐被雍正罢官免职。张廷璐是谁?他是康熙五十七年的榜眼,他的哥哥,雍正身边的大红人张廷玉。事实上,田文镜不尊重读者,就是不尊重张廷璐,张廷璐肯定不会支持田文镜。但田文镜扳倒了张廷璐,已经得罪了张廷玉。
第二年,江南发生水灾,江苏巡抚何天培要求从山东调粮救灾。张廷玉建议雍正下令从河南调粮,因为河南在田文镜的治理下粮食丰富。事实上,此时张廷玉正在为难田文镜,他强行给田文镜施加了救灾压力。田文镜在官场比张廷玉混了近20年,自然知道张廷玉的意图。
张廷玉说,从理论上讲,田文静只能写信对雍正说:“河南多产小米。江南以大米和小麦为食。恐怕河南的小米不如山东的小麦有效。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江南”是指现在的安徽+江苏。田文镜所说,其实是有道理的。但张廷玉驳回了田文镜的奏折,对雍正说:“救灾从急,小米并非不可能。雍正最终同意张廷玉的意见,让田文镜迅速将河南小米运往江南救济灾民。田文镜不得不硬着头皮准备小米救灾。然而,到了灾区,江南人确实对河南的小米不感冒,田文镜运送的粮食大多在灾区腐烂。
据《雍正朝朱批奏折》记载,事后雍正对田文镜的奏折回文说:
“田文镜做事全心全意,张廷玉却因为张廷璐的事责怪田文镜,想让(田文镜)演奏。”
[img]171402[/img]
雍正认为张廷玉是弟弟的事,故意让田文镜难堪。据雍正介绍,张廷玉虽然身居高位,但并非100%无私。
雍正批评了张廷玉,称赞了田文镜。田文镜非常兴奋,给雍正写了一个长长的感恩节奏折,说他必须为雍正工作。雍正也很兴奋,给田文镜写了一个著名的语录:
我就是这样一个男人,就是这样一个气质,就是这样一个皇帝。如果二等大臣不辜负我,我就永远不会辜负二等,勉强!
此后,田文静因祸得福,赢得了雍正的信任。虽然他有很多缺点,但他一直在为雍正做实事,所以雍正到处保护田文静。当然,张廷玉也不能否认这件事。毕竟,张廷玉对雍正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
为什么张廷玉故意为难田文镜?他们之间有什么恩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