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皇帝朱元璋一生勤于政治事务,取得了许多成就。他很怀疑,很多禁忌导致他的性格无情和冷血。为您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也许你不熟悉“陈德”这个名字,但你应该知道,草根皇帝朱元璋的成功离不开你出身鲁莽的英雄的支持。陈德也是其中之一。他来自凤阳农家,出身与朱元璋相似。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也就是朱元璋开始奋斗的第二年,陈德主动投奔朱元璋。
朱元璋是同乡,又年轻又强壮,所以他给了陈德万夫长一个职位。虽然朱元璋当时的实力在乱局中并不算高。但要知道,开国名将常遇春一开始也主动投奔朱元璋,但几乎没有受到任何优待。如果不是常遇春努力推荐自己,他可能连当前锋的机会都没有。
[img]168694[/img]
虽然陈德后来作为英雄并不出名,但一开始的起点并不低。对于他早期的成就,《明史》甚至给出了“一切都有功”的总结。如果朱元璋不够欣赏他,陈德也足够活跃,这一成就也不会受到“一切”的限制。
而这“一切都有功”,陈德在军中也以更快的速度升职
:从万夫到元帅只用了不到七年的时间。在朱元璋和陈友谅鄱阳湖的决战中,他先是俘虏了驻守水寨的姚平章,然后尽力保护因战船搁浅而陷入危险的朱元璋。因此,他甚至有九支箭。
二、朱元璋答应与陈家灭族作斗争
他是他的同乡,“一切都有功”。今天,他更愿意在危机中拯救自己。即使他像朱元璋一样冷漠,他也忍不住感动了这一刻——他向陈德承诺:“永不辜负清朝”。不久之后,陈德再次攻克武昌,并在老馆打败了张士诚。因此,朱元璋提拔他为天策亲军指挥使。在接下来的十年里,陈德参加了许多重要战争,如北伐元朝、西征明夏、王保保大败、力克朔方等。朱元璋直到临江侯才给他越来越高的地位。洪武十一年(1378),陈德回到家乡凤阳后去世,朱元璋追封他为祁国公,定襄,并为他停朝三日...
但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即朱元璋向陈德许诺二十七年后,继承了陈德之爵位的陈家男儿陈勇却被夺去了爵位。这件事的突然发生,让沉默有时的陈勇措手不及。陈勇作为将军之子,也早早进军。洪武十六年(1383),作为征南左副将军,参与了龙泉山寇的讨伐。洪武十九年(1386年),陈勇和靖海侯吴祯一起驻扎在会州。
[img]168695[/img]
洪武二十年(1387),陈勇跟随开国名将冯胜出征不愿投降的元朝遗老纳哈出征。结果到了金山,陈勇的队伍和军队失散了,最后被纳哈的力量打败了。因此,这次失败后,陈勇沉默了下来,在朝中没有再立大功,也没有再犯大错。但正是这位诚实的陈勇和陈家,在洪武二十三年(1386)仍被朱元璋清算。朝廷不仅决定除去陈勇的爵位,还决定杀死陈氏。
三、陈氏必亡的根源
朱元璋的前脚答应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拯救陈德,后脚答应陈勇及其家人。这么恶毒,真的是一句话吗?自然是:陈勇被翻旧账,陈氏被抄,不是朱元璋一时心血来潮,而是胡卫勇案的一部分。
洪武十三年(1380年),为巩固皇权专制,朱元璋以谋逆罪杀了宰相胡卫勇,牵连党羽,一口气惩罚了1万多人。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特别是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清算了许多可能威胁自己统治的朝臣,包括李善长和其他开国英雄。作为英雄,陈德只是大屠杀的受害者。
在洪武23年(1390)判陈勇罪的诏书中,朱元璋称陈勇为胡卫勇的党羽。朱元璋利用陈勇的战斗失误和降职,编出了陈勇因失败被降职而憎恨朝廷的故事,最终与胡卫勇谋反。除爵、株连
,是朝廷为曾在鄱阳湖战役中救了朱元璋生命的陈氏安排的“最佳结局”。
朱元璋有没有想到因胡唯庸案惩罚陈氏的承诺?也许我想过。但大明的功臣远不止陈德一个,类似的承诺朱元璋也不少说。从草莽爬上来的朱元璋,自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一个不轻不重的承诺,一个与子孙万福有关的统治权。此外,朱元璋很残忍。连徐达这样穿裤子长大的兄弟都能下毒手,更不用说陈德的亲戚了?
明朝开国名将陈德的一生有什么作为?为什么他会被抄家灭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