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16年(1356年),朱元璋才改名应天,随后先后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分裂势力,并自称吴王。吴元年(1367年)以“驱逐胡俘,恢复中国”的身份
为了呼吁,徐达被派往春季北伐,以推翻元朝的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的第一个月,皇帝位于英天府,大明,洪武。同年秋天占领了大部分,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然后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
元末,天下板荡,洪流汹涌。韩山童和刘福通以白莲教聚众举旗起义。这支志愿者举着红旗,头扎着红巾,也被称为“红巾军”,因焚香聚众而被称为“香军”。
由于“天下苦元久”,刘福通率领红巾军一呼百应迅速成长,韩山童被杀后,刘福通主要尊重韩山童之子韩林儿。1355年,朱元璋参加红巾军第三年,刘福通立韩林儿为帝,号称小明王、建都亳州、国名宋、改元“龙凤”,红巾军起义再次掀起高潮。立国名为宋,是韩山童自称宋徽宗的八世孙。起义时,他说:“虎贲三千,直达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在发展过程中,朱元璋一直奉韩林儿为帝:攻下南京后,韩林儿升朱元璋为枢密院同,不久又升为江南等地中书省平章;攻下浙东后,小明王升朱元璋为仪同三司、江南等地中书省左丞相,1361年正月封朱元璋为吴。1364年元旦,朱元璋有帝王气象,被百官推荐为吴王,建百官司属。他仍然以龙凤时期“皇帝圣旨,吴王命令”的名义发布命令。
因此,元明之间本质上还有一个小宋朝。无论小宋朝的实力如何,至少朱元璋在“龙凤”时代承认了小宋朝的存在。根据中国建立国家头衔的传统,一般以前的朝代封地为国家头衔,以显示政权的继承和合法性。夏、商、周、秦、汉、唐都不是这样。既然小宋朝封朱元璋为吴国公,为什么朱元璋建国后选择“大明”而不是“吴”?
明朝开国前,朱元璋先是吴国公,后来自立为吴王。根据常识,朱元璋应该以“吴”为国号,但结果以“大明”为国号。事实上,当时朝野已经明确了这个国号的来源,并达成了共识。没有争议。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明朝的国号与明教和五行联系起来,因此明朝国号的起源变得复杂。
为什么朱元璋弃用“吴”这个国号,史书上没有正式的说法,但了解一下以吴为国号的政权就明白了。历史上有五个吴国,春秋吴国,三国东吴,五代十国之一杨吴,明朝前身(史称西吴)、元末张士诚的吴政权(史称东吴)。以吴为国的国家是邪恶的。除了春秋吴国,其他国家都很短,被其他国家摧毁。因此,即使朱元璋不相信鬼神,他也不敢拿王朝的命运开玩笑。更重要的是,张士诚盘踞在苏州,是朱元璋的老对手。他第一次称周王,然后改名吴王。朱元璋怎么能以“吴”为国号?
@ 没有办法以封地的名义称为国号,所以朱元璋只能重选国号,而“大明”的选择应该包括五行,但与明教和明王的诞生只能说是巧合。
在金庸的小说《倚天屠龙记》中,朱元璋是明教凤阳的舵手。他用阴谋把张无忌逼走,掌握了明教的权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以“明”为国名。事实上,金庸是在抹黑朱元璋。韩山童和刘福通相信的主体是白莲教。朱元璋没有窃取任何人的权力,而是靠自己努力工作。
所谓白莲教,是昆山人茅子元在南宋初年创造的,崇拜阿弥陀佛。后来,在宣传教育时,它与明教、弥勒教和道教相互渗透和融合。因此,白莲教声称“弥勒佛出生”、元朝义军多次利用白莲教起义,金庸小说中朱元璋与波斯明教的关系实际上是谬误。由于各种宗教融合,韩山童宣传“明王出生”,希望人们相信,一旦弥勒佛出生,明王出生,就会迎来一个光明的幸福世界。
[img]166540[/img]
因此,明朝的国号来自明教,纯属胡说八道。红巾军主要依靠白莲教聚众,但在宣传中借用了明教明王的角色。
然而,从“明王出生”的角度来看,朱元璋是人们期待的“明王”,驱逐鞑靼囚犯,拯救所有人的水火。朱元璋吹嘘自己是国家的名字似乎是有道理的。只是这句话有两个不合逻辑的地方:一是“明王”只是“王”不是“皇”,朱元璋没必要降级;第二,朱元璋还是用儒家治国。“明王出生”是外国宗教的说辞。如果明朝的国号来了,世界各地的学者怎么能接受呢?
朱元璋选择的国号必须来自儒家经典,而“大明”这个词在儒家经典中多次出现,如下:
《易经》:“大哉乾元,万物始,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于,六位时成,时乘六龙御天。”“管子”:"能戴大圆而大方,鉴于大清,视为大明。"
从明字的意思来看,明字在甲骨文中的出现,是太阳和月亮的简化组合,意思是太阳和月亮相互辉煌,从而延伸照明、点燃、开放、黎明等,无论是形状还是意思,3000多年没有变化。@ “大明”的含义很明确,就是日月交辉,大放光明,推翻元代黑暗统治,让万民沐浴在光明之意,与“明王诞生”、明教的“明”只是巧合。
可以看出,“大明”最初来自儒家经典,一个非常深刻的国家名称,没有争议,但随着时间的变化,特别是在金庸小说的歪曲之后,它变得越来越复杂。
[img]166541[/img]
由于元朝属于金德,“明”含有火的含义,五行相克为“火克金”,所以朱元璋选择“大明”为国号,也可以参考五行。
明朝国号还有一个问题:夏商周秦汉唐宋,国号都是单词。为什么明朝国号是“大明”这个词?
元朝以前,历代国号往往是按地名取的,都是以单词为国号。夏、商、周、秦、汉、唐、宋,前面没有“大”字。然而,元朝并没有出现在当时的中国土地上,也找不到古代的名字叫国号。因此,以《易经》中“大元”(见上述引文)的含义,注意“大元”而不是“元”。元朝是“单字国号”和“双字国号”的分水岭。
“大”字的意思不言而喻,就是修饰字,强调元朝的威武。“元”字包含第一、开始、开始的意思。“乾元”中的“乾元”代表天堂。乾元是天道之初的意思。所以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有秦始皇的一般野心。
朱元璋建国后,遵循元朝双字国号的习俗,将国号定为“大明”,清朝也遵循这一习俗,正式国号为“大清”。
为什么朱元璋取国号为明?背后有什么深刻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