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弘(-271年),安平县观津县人,三国时曹魏名将牵招的次子,史称其刚毅有父风。
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道能不能帮你拓展一些知识。
。说到将领牵弘,很多人可能还是比较陌生的。然而,牵弘的父亲与刘备有着直接的关系。
牵招(-231年),字经,安平县观津县(今河北省衡水市武夷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
《孙楚牵招碑》记载:君与刘备少长河朔,英雄同契,为尽颈之交。由于害怕时所忌,每自酌损,关心季孟之间。
十几岁时是同县乐隐的学生,少年时与刘备英雄同契,成为割颈之交。因此,很明显,早在东汉末年,牵招就和刘备成了兄弟。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未能成为刘备手下的将军,而是成为曹魏的将军,并长期为曹魏守卫北方边境地区。因此,基本上没有参加曹魏和蜀汉的战斗。然而,令人惊讶的是,他的儿子牵弘将与刘备建立的蜀汉相交,即牵弘参加了公元263年魏灭蜀之战。
一
[img]165610[/img]
@ 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牵弘是三国时曹魏名将牵招的次子,史称其刚毅有父风。换句话说,牵弘继承了牵招的性格特征。曹魏后期,牵弘曾担任陇西郡太守。对陇西郡而言,属于曹魏的雍州,这也是蜀汉北伐的重要进攻方向。作者认为,这促使牵弘在三国后期参加了抗击江维北伐的战役。而这自然为牵弘参加魏灭蜀之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掌握曹魏大权的司马昭在景元四年(263年)发动了魏灭蜀之战。在这场战斗中,司马昭动员了18万军队,并派钟辉、邓艾等著名将军进攻蜀汉,这反映了司马昭一举消灭蜀国的决心。
二
在魏灭蜀之战中,牵弘作为邓艾的下属,跟随他偷渡阴平,兵临成都。在魏灭蜀之战中,钟会大军占领汉中大部分据点后,前往剑门关,被回援蜀军拦住,陷入僵局。邓艾采取迂回直截了当的策略。当魏蜀两军主力对峙剑阁时,他率领精锐部队绕过阴平(今甘肃省文县西北部),穿越700多里荒地,凿山开路,袭击江油(今四川江油北部)。再次在蜀汉腹地绵竹大破诸葛瞻,攻占涪城(今四川绵阳),进逼成都。后主刘禅因邓艾兵临城下,向魏军投降。
在此基础上,邓艾不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被曹魏命名为太尉。对于将军牵弘来说,他的战功也被命名为蜀县太守。蜀县包括蜀汉都城、成都等城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县。此外,当时蜀汉刚刚灭亡。作为蜀县太守的领袖,他自然肩负着安抚原蜀国文臣、武将和人民的重任。
咸熙时期,即晋武帝司马炎取代曹魏之前,牵宏担任振威护军。不久之后,司马炎建立了西晋王朝,这意味着曹魏和蜀汉都告别了三国历史的大舞台。
三
据《晋书》等史料记载,西晋初期,牵弘任扬州刺史。对此,笔者认为,从以前的郡守晋升为现在的刺史,促使牵弘成为西晋大臣。而且扬州位于西晋和东吴的交界处,自然可以称之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牵弘无疑需要与东吴将领竞争。
[img]165611[/img]
公元270年,吴国大将丁奉领兵至涡口,被牵弘击退。当时,将军陈倩督促扬州各兵马,对晋武帝司马炎说:“胡烈、牵弘勇敢、任性,不是稳定边境的人才,将成为朝廷的耻辱。愿陛下考虑清楚。司马炎以为是两人之间的矛盾,便将牵弘征调为凉州刺史,以避开陈骞。陈骞暗自叹息,认为牵宏必败。对此,在笔者看来,晋武帝司马炎的调任,直接改变了牵弘的命运,也为其兵败被杀埋下了伏笔。
四
@ 《晋书武帝纪》记载:夏四月,九真太守董元被吴将虞泛攻打,军败死亡。北方胡寇金城,凉州刺史牵弘。群俘内叛,围在青山,(牵)红被打败,死去。
泰始七年(271年)夏四月,北地县胡人攻击金城县,凉州刺史牵弘出兵讨伐。然而,西晋与羌蓉的关系恶化,导致叛乱。牵弘被青山包围,战败被杀。因此,很明显,面对“秦凉之变”,凉州刺史牵弘出兵讨伐秃发树功能,战败被杀。
@ 秦凉之变是西晋初年发生的一场动荡。反抗西晋王朝的战争是由鲜卑首领秃发树的功能发起的。从泰国开始的六年到咸宁五年底,持续了九年。在秦凉之变中,除了牵弘之外,西晋还失去了胡烈、杨欣、苏愉等将军。正是秦凉之变的爆发,直接推迟了西晋消灭东吴的进程,促使他们直到公元280年才摧毁吴国,彻底结束了三国时代。
三国时期牵弘的身份是什么?他在灭蜀战争中扮演什么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