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些皇帝中,有的英明神武,在位期间把国家治理得繁荣昌盛,有的昏庸残忍,使国家衰弱甚至崩溃。
以上是皇帝在德行、能力、政绩等方面的判断和划分。其实历史上有很多特殊的皇帝,比如东汉末年的汉献帝,清末的光绪皇帝,都是没有实权的傀儡皇帝。此外,唐朝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让皇帝”。那么,“让皇帝”是什么样的皇帝,唯一得到这个称号的李宪是谁,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呢?
[img]163066[/img]
@ 所谓“让皇帝”中的“让”实际上是指李宪的死后头衔。一般来说,死后头衔是评估皇帝执政生涯后获得的评价文本。例如,汉武帝获得了死后头衔“武术”,这是他在统治期间积极发动对匈奴和其他国家的战争。同样,汉文帝获得“文”的死后头衔是他实施休养和休息的国家政策,与人民和谐相处。
根据这一规律,李宪的执政生涯主要是“让步”,也就是说,他放弃了自己的王位,这是令人惊讶的——作为95年的至尊,他为什么要放弃自己的王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结合李宪的身份和相关背景。李宪生于唐高宗调露的第一年(679)。他的真名是李成器。他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第四个儿子李丹的长子。
李丹曾被武则天任命为皇帝,但武周政权成立后,他被降为皇帝的继承人,并被囚禁在宫殿里。龙政变后,武则天被推翻,中宗李贤正式复位,参与其中的李丹被授予太尉和凤亭三个产品,并被授予安国王,并作为首相干预国家事务。甚至,后来,中宗也计划把李丹作为皇帝的兄弟,表明他打算把他传给他。
景龙四年(710),中宗涉嫌被妻女毒杀,突然死亡。魏皇后进入太后,并计划效仿武则天再次建立女皇帝王朝。此时,李丹的三个儿子,即李宪的三兄弟李隆基,秘密招募了军队,并与权重较高的太平公主合作,发动了“唐隆政变”。凭借李隆基的出色表现,唐隆政变取得了成功,李丹也被迎入宫中辅助年仅五六岁的小皇帝李重茂。
没过多久,在平定魏后势力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李隆基进入宰相、平王,牢牢控制了军权。这时,李重茂也主动让位于皇叔李丹。当时,李隆基有着出色的能力和杰出的成就,被认为是王子的有力竞争对手。然而,根据长子继承制的规则,长子李宪具有血缘优势,是王位的继承人。
[img]163067[/img]
为了避免父亲的烦恼和兄弟之间的悲剧,自知能力和声誉不如兄弟的李宪主动要求王子位于李隆基。最后,李隆基成功继承了统一,成为了著名的玄宗皇帝,创造了一个繁荣的开元时代。放弃王子的位置后,李宪专注于自己的爱好,始终保持谨慎和尊重的态度,远离宫廷斗争和朝廷事务,因此受到玄宗的高度尊重。
开元二十九年(742),63岁的李宪去世,玄宗为此痛哭流涕,并下令追尊为皇帝,死后的头衔“让”。当时,李宪的儿子上书拒绝,但玄宗坚持要为他的兄弟追封皇帝的头衔。不仅如此,他还追封李宪的公主为皇后,并派庆王李潭步行10多英里为他埋葬,以表达他对李宪的哀悼和尊重。
事实上,如果李宪当初没有选择放弃王位,很可能会导致玄武门之变的悲剧。对于才华横溢、野心勃勃的李隆基来说,即使他的兄弟想阻止自己登上王位,恐怕他也只能摆脱这个选择。因此,懂得审时度势、明哲保身的李宪退出了王位斗争,换来了他下半生的荣耀和财富,以及他生前背后的崇高地位。
总的来说,“让皇帝”李宪确实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特殊的皇帝。他没有登上王位,他的才华和荣耀完全被他的兄弟李隆基掩盖,他一生中几乎什么也没做。然而,他主动放弃皇位,避免了宫廷斗争,有利于维护皇权的稳定过渡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此外,这种高风亮节的行为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谦逊友好的价值观,这应该算是他的主要功绩。
面对权力的诱惑,许多人会选择尽最大努力保护自己的利益。秦王李世民为唐朝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无所作为的李建成牢牢地坐在王子的位置上,甚至计划谋杀他的兄弟,这导致了悲剧。与李建成相比,李宪的让位行为虽然有妥协和自我保护的目的,但仍值得称赞。
历史上李宪让皇帝的名字是怎么来的?他的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