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得象
北宋建宁军浦城(今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人章得象(978~1048年)。章得像一位22岁的学者,第一次踏入仕途。他曾在州、县担任方官近20年。由于他廉洁、水利建设、农田灌溉、农业年年丰收,深受人民喜爱。宋仁宗破例任用章得像宰相(宋太祖赵匡胤规定后人无用南士作相)。章得象任相八年,宗党亲戚,一切都抑而不进,对于傲慢的宦官章得象总是正色待之,不与人交谈。
曾公亮
北宋泉州晋江县(今福建省泉州市)曾公亮(999-1078年)人 。曾公亮北宋政坛三朝元老,影响力很大。早年,他有一颗改变的心。他不仅在王安石的变法中大力推荐王安石主持变法大局,而且在变法过程中给予王安石相当大的支持,极大地促进了变法。为政期间,针对北宋官治混乱的弊端,曾公良提出废除“调查法”,对各级官员的任命和晋升采取考试监督的方式,即“三考有善政者,升官资,两个有善政者,升任使,无成绩者罢免。与此同时,他还提出了裁减冗兵的计划,以减少国家财政支出。曾公亮也是一位文学家,曾与丁度一起编撰《武经总要》,为中国古代第一部官方编撰的军事科学百科全书。宋理宗80岁时去世,是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img]161322[/img]
苏颂
北宋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今厦门市同安区)苏颂(1020-1101年)人。出生于闽南望族的苏颂,宋仁宗庆历两年登上士第,宋哲宗拜相。苏颂为相期间,“追求故事”,按规矩办事,使百官守法守职。他选贤任能,并警告边臣不要轻易开战。苏颂好学,经史九流,百家之说,算法、地志、山经、本草、训斥、律吕等。其主要贡献是对科学技术,特别是医学和天文学的突出贡献。他领导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开启了现代钟表擒纵器的先例。被称为“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之一” 。有《图经本草》、《新仪象法》、《苏魏公文集》等作品传世。
章惇
北宋建宁军浦城(今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人张敦(1035-1106年)。出身世族,博学善文,相貌英俊,傲慢自大。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任职地,政绩显著。经略南北江,平定湖北,大规模发展湖南,成立州县,开拓西南,统一内地割据势力,为江南发展做出突出贡献。1093年拜相执政,严刑重法,控制言论。在政治上,贬斥旧党,流放诸臣;在地方,设立晋宁军和陇右节度军;在法律上,恢复熙宁旧法,完善;文化上,废除诗赋,代以二经;在军事上,征服西夏,攻灭彼得(吐蕃首领);在外交方面,签署元符和议,招降吐蕃各部;在水利方面,治理黄河,沟通水系;改革官制,罢免非治科、进士、舍生为官的人。作为北宋历史上划时代的人物,张敦一生的政治行为对北宋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出兵西夏、和蕃,收复失地,开疆拓土,驱逐西夏,以沙漠为界,为北宋西夏战争的优势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陈俊卿
陈俊卿(1113-1186) )南宋莆田(今福建莆田)人。陈俊卿为相时,以用人为己任,授官的人都是一时的杰出称职人。他奖励诚实谦逊的人,抑制追求名利的人。有些人才可用,但资历还浅,陈俊卿私下向宋孝宗推荐,从未对当事人说过话。每次在朝廷接待士人和远方的地方官员时,一定要问他们对当前政治得失和人才贤惠的看法。
[img]161323[/img]
留正
南宋福建路泉州永春县(今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桃城镇留安村)留正(1129-1206年)人。留正从政40多年,历孝宗、光宗、宁宗三朝,是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他诚实诚实,直言不讳,敢于劝诫;特别是在主政期间,他谨法度,珍惜名器,举人才,能在宫廷斗争中宽容大方,全心全意为公,毫发不干以私。孝宗称之为“纯诚可信”和“真宰相也”,是南宋中期的贤相。
杨荣
杨荣(1372年 -1440年 )明代福建宁府建安(今福建建瓯)人。杨荣历仕四朝,警敏通达,善于察言观色。在文渊阁治事38年,谋而能断,老成持重,特别擅长规划边防事务,历史上称之为“挥斤游刃,遇事立决” ,姚崇被比作唐代。曾五次胡从出塞。明英宗正统初年,太后张(诚孝张皇后)任命杨荣等五大臣当政,杨荣等人也自信,敢于侃侃发表讲话,尽管年老忧国。 在担任内阁辅臣期间,安定边防,整顿官治,发展经济,使明朝国力鼎盛。由于太后的掌舵,张辅和“三杨”等五位大臣共同帮助政府,宦官王振也不专横。因此,当时各级政权机构的运作相对有序,全国秩序相对稳定。后人将正统初年朝政清明的现象归功于杨荣等人。在文学上,杨荣好诗文,他与杨士奇、杨溥等多有唱和,是“台阁体”的代表作家。
李廷机
明朝晋江浮桥(今福建泉州鲤城区)人李廷机(1542-1616年)。李廷机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清官贤相。李廷机为人向以严为主,明史记其“遇事有执,特别廉洁,自然深刻,也颇偏袒,不熟悉大体。以“清、谨、勤”为名,李廷机主持浙江乡试和官员考核,杜绝舞弊。在南京工作时,罢免杂税,商业复苏;解决被南京教练成山封锁的长江河流,复民生计;捕捉“恶虎”李文政守边, 除害人民;利用财政盈余修复罗城、公署、考场、庙宇等公共建筑。北京任内,革除贡使车马费;停发高丽守利;整顿殿堂试验场所;扩建馆舍等。
[img]161324[/img]
叶向高
明代福州府福清(今福建福清市)人叶向高(1559-1627年)。明末政局病入膏肓,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贪污腐败,行政不作为。叶向高入阁后,看到内库金银堆积如山,无视边防工资,无人发放工资;各地解决的工资没有签收;国外使节访问无人接待;囚犯堆积到1000人,没有人打破;有些官员被解雇了,但他们在成为官员后没有得到补充,导致官署空虚。到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中央六部只缺了五个尚书,都缺了八年多的御史,缺了五六十个布政司和按察司。长期以来,锦衣卫没有法官,地方政府一半以上,国家行政机关瘫痪半瘫痪。为了使内阁有效运作,叶向高绞尽脑汁。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开始,他要求增加100多个馆员的疏散。疏散的话很痛苦,直言国家危机。他要求皇帝增加阁臣,填补空缺,整顿官治,根除积弊。皇帝最终得到了叶向高的强烈要求。
蒋德璟
蒋德璟(1593~1646)明朝福建泉州晋江人。他同情人民的困难,重视农业生产,以拯救人民为己任。明末,政治腐败达到了无法弥补的程度。朝廷的工作人员感到困惑,农民们崛起了。为了生存,统治者以各种名义将负担转嫁给人民。蒋德靖提出了许多纠正时弊的建议,如制止占领民田,鼓励垦荒,巩固统治,防止天变。蒋德靖善于理财治兵,注重国计,竭尽全力,为人正直,善于推荐人才,忠于朝廷。不幸的是,当时明廷的精神已经耗尽,没有药可救。蒋德靖的辛勤建议只能放在架子上。
福建省历史上有哪些宰相?他们有什么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