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
唐代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张九龄人。673年出生于世代仕宦家庭,年轻时聪明敏捷,擅长写文章。9岁知属文,13岁写好文章。年轻时,才智过人,勤奋好学,能诗善文。尽管张九龄才华横溢,但大器晚成,直到56岁才担任宰相。他敢于直言不讳地向皇帝提出建议,多次劝玄宗居安思危,整顿朝纲。河南屯田建议引水种稻,河南稻田使。针对社会弊端,提出以“王道”代替“霸道”的政治方式,强调保民育人,反对军国主义;提倡省刑罚,薄税,扶持农桑;坚持创新官治,选拔人才,以德才兼备的士兵为地方官员。他的政策缓解了社会矛盾,在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开元盛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他被后人誉为“开元清贞任宰相”的三大英雄之一。此外,张九龄在文学上积极发展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他以素练朴素的语言,寄托着深远的人生情怀,为扫除唐初所沿用的六朝诗风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岭南第一人”的曲江集。
[img]161309[/img]
崔与之
崔与之南宋广东增城(今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人。崔和之还年轻的时候,就立志救国济民。年轻时,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榜。三十二岁时,他不远千里,单身远涉关山,步行到京师临安(今浙江杭州),进太学习。崔和他在学校学习很努力。三年后,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成为岭南第一个被太学生录取的学者,并进入了他的职业生涯。崔和之登上第一名后,历官浔州(今广西桂平)、淮西、新城、永州(今广西南宁)、宾州等地的官员,不逃艰辛,全心全意公务:在淮西时不畏权势,秉公执法;在永州时,他们迅速做出决定,讨平士卒 ;任广西提点刑狱时,遍布广西二十五军州,渡海至海南岛,奖廉肃贪,访问人民疾苦,深受爱戴。在扬州军政管理期间,浙东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无数饥饿的人流入淮东,被封锁在城门外。然而,崔下令打开扬州大门,迎接难民安置,以拯救1万多人。人生推荐的人才很多,但错误却很少。他淡泊名利,激流勇退。嘉定17年(1224年)辞职回国,随后与张九龄合称“二献”,“八辞参知政事,十三辞右丞相”。崔和之不仅勤于军政,而且在学术上也取得了成就。他们被称为“岭南儒家”。他们创办的“菊坡学派”被认为是岭南历史上第一所学术学校。又颇有词章造诣,开岭南宋词之初,有“粤词之始”之称。
[img]161310[/img]
梁储
梁储明代广东省广州府顺德县石村(今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石村)人。梁储从小就思维敏捷,六岁就能对联。27岁时,他参加了会议,获得了会议第一名,并获得了第二名。他被选为吉祥的学者,授予翰林学院编辑,并开始进入他的官方职业生涯。64岁时,他担任内阁的首席辅导员。梁储为官直言不讳,不畏权力,刚正不阿。敢于劝说正德帝奢靡之风。正德时期宦官专权,但梁储从未与之作战。他为人民着想,直接劝导武宗巡游扰民。
[img]161311[/img]
方献夫
明朝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人方献夫(今广东佛山南海)。方献夫从小勤奋力学,不异寒暑,天聪胜人,20岁时中进士。方献夫从进士学位的七级官员晋升为五级官员,官员至官员部尚书、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被誉为“方阁老”。他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有一天,方献夫去朝廷见武宗皇帝。皇帝看到他皱眉,问:清家今天为什么和以前不一样?方献夫回答说:虽然小臣在家吃穿不愁,但恐怕以后子孙不想长进,坐吃山空,破家失业,未能报效国家。我在想这些事!皇帝问:“那怎么办?方献夫说:如果皇帝下诏保证或御笔指示:方家的产业将永远不会出售。若有买家斩,若有卖家也斩,就可以了。皇帝答应,即御笔下诏。后来,方献夫的子孙恪守家传祖训,勤耕耘读书,自食其力,与邻里和睦相处,时为乡传美谈。
广东省历史上有哪些宰相?他们有什么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