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廷和叛军在安史之乱中战斗了七年零两个月。说起来很有意思。安禄山叛乱一年后去世。后来叛军换了三个领导,都暴力夺权。可以说叛军一直处于内乱之中,但看似容易平静的叛乱却持续了这么久,原因耐人寻味。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历史故事。
事实上,在此期间,唐廷并非没有机会完全平息叛乱,但机会转瞬即逝。唐朝的皇帝没有抓住它,所以他们拖得越来越久。最后,他们只是平息了叛乱,但并没有真正平息叛乱。这给唐朝带来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也给人民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灾难。
755年冬月,安禄山再也不愿被杨国忠和唐玄宗怀疑,于是起兵反叛。当时安禄山是三镇的节度使,统兵近15万。虽然不是所有人都听安禄山的话,但也占了绝大多数。此外,安禄山还招募了一些其他士兵。当时安禄山声称有20万士兵,南下浩浩荡荡。直到一周后,唐玄宗才真正相信憨厚滑稽的安禄山反了,于是迅速调兵遣将,但并不是很顺利。安禄山很快攻下洛阳,几乎歼灭了潼关哥舒翰的20万军队。
[img]160910[/img]
756年6月,潼关失守后,唐玄宗没有积极组织反抗,而是偷偷带着杨贵妃、王子等人在数千名禁卫的护送下逃往杨国忠的家乡四川。唐玄宗一跑,长安就成了叛军。马尾兵变后来发生了。
这是一场有预谋的军事变革,对唐朝的未来非常重要。军事变革后,王子李恒和唐玄宗背道而驰。唐玄宗继续逃跑,李恒北上灵武决定恢复失地。7月,李恒超越了灵武的皇帝,然后召集郭子仪和李光碧到灵武讨论恢复失地的计划。
当时的大唐可以说是背负着耻辱从上到下艰难前行,而且特别强大。郭子怡和李光碧被授予宰相职务,开始收复失地。特别是757年正月,安禄山被儿子杀害,这确实给唐廷带来了好消息。叛军凝聚力下降,安庆绪没有军事能力。今年,郭李两人收复了河东、河南、河西的大部分失地,两京也收复了,安庆绪狼狈地带着千余人逃回了叶城。
这是唐朝完全平息叛乱的第一个机会,史思明很快就带着8万人降落了唐朝。如果唐朝继续攻击安庆绪,并在758年上半年对史思明做出合理的安排,安史之乱很可能会平静下来。但在这个时候,叛乱已经成为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回到长安,然后带皇帝唐玄宗回到北京。长期的战斗很可能会导致食物和草。
[img]160911[/img]
唐军开始休息,而安庆绪则利用这段时间重新调兵募兵,史思明也降而复叛。直到758年8月,唐军才再次开始平叛,此时的叛军早已恢复活力。
但在这个时候,唐朝的君臣关系并不和谐。一旦他回到首都,唐肃宗的神经就不再紧张了。他不再信任将军,周围都是权势汹涌的宦官。唐肃宗命郭子仪、李光碧等9节度使领20万人攻打安庆绪,但他没有设立元帅,而是让宦官鱼朝恩监军。起初,情况相对顺利。当他围困叶城时,安庆绪向史思明求助,史思明率领军队进行救援。
在此期间,鱼朝恩拒绝了李光璧的正确建议,放弃了再次攻灭叛军的机会,最终唐军输给了史思明。又杀了安庆绪自立的史思明。史思明的军事能力甚至强于安禄山,成为大唐的劲敌。郭子仪被宦官鱼朝恩陷害,失去了军权。他只能呆在皇帝看得见的首都。李光碧接替郭子仪成为副元帅,继续平叛。然而,君臣相疑,宦官控制政府已成为主旋律,这使得唐军的平叛之路越来越艰难。
761年,史思明被儿子杀害。史朝义对叛军的控制远远不够,在与唐军的战斗中也没有占多少便宜。这个时候还是有可能平定叛乱的,但是李光璧也被陷害了。762年,唐肃宗病重,大唐陷入内乱,李辅国收拾了张皇后一党,唐肃宗气死。唐代宗接过平叛的负担,任命仆固怀恩为副元帅统兵攻打史朝义,最终迫使史朝义兵败自杀。
叛军大量投降,仆固怀恩上表要求他们恢复官职。唐朝宗急于结束战争,想要安抚人民,所以他同意了仆固怀恩的要求。安史之乱以这种形式被压制。此后,吐蕃攻入长安,仆固怀恩反叛,使唐朝继续陷入困境。在更进一步的未来,河朔三镇成为唐朝新的大问题。
为什么安禄山造反一年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