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的“三藩”,是指三个分开的汉族藩王,分别是云南平西王吴三桂、广东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忠。进入山海关后,清军支持三藩作为攻击李自成大顺军和南明的先锋,因为八旗兵实力不足,明朝原有领土广阔。因此,很明显,清朝能统一世界,三藩自然立下了赫赫战功。其中,正如本文所说,平南王依然可喜,不仅与吴三桂平等,而且在三藩之乱爆发后,依然可喜,与吴三桂竞争。但是,对尚可喜来说,最终却被软禁而死,这是为什么呢?
[img]160440[/img]
一
@ 尚可喜祖籍山西洪洞曾祖父尚迁至北直隶衡水,祖父尚继官迁至辽东海州,尚可喜便出生于此。明末,后金进攻辽东,尚可喜跟随父亲尚学礼加入明军。明朝天启四年(后金天命九年,1624年),尚可喜投身毛文龙手下,被收为养孙,赐名永喜。因此,很明显,后来被后金和清朝重用的将领,很多都来自毛文龙的下属。换句话说,袁崇焕杀毛文龙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后金(清朝)。
明朝崇祯七年(后金天聪九年,1634年)4月10日,尚可喜来到盛京,皇太极出城30英里迎接他。这种待遇与之前的孔有德和耿忠忠一致。皇太极称赞尚可喜“知明运之倾危,知时势之向背”,赏赐无数珍宝,封总兵官。从此,尚可喜开始为后金(清朝)效力。
明朝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改名为清朝,加封孔有德恭顺王、耿仲明怀顺王、尚可喜智顺王。这是清初的“三顺王”。并将海州作为封地,家人安置在这里,受到皇太极的高度礼遇。
明朝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大军攻占明朝都城,崇祯皇帝朱由检上吊自杀,这意味着明朝正式灭亡。在这种情况下,清朝自然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因此,在吴三桂的帮助下,尚可喜等三顺王随清军入关,追击李自成至望都。后来,尚可喜和吴三桂随着英国王阿济格的延长城而下,占领了李自成侄子李进的延安。后来,他们从武关进入湖广和江西,追逐李自成的余部。李自成在九宫山被杀后,班主任回到朝鲜,奉命返回海州。
因此,很明显,在消灭李自成势力的过程中,尚可喜和吴三桂等明朝降将一样,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然,李自成后,清朝还需要消灭张献忠所在的大西军和南明朝廷,这促使尚可喜、吴三桂等人继续重用。
二
[img]160441[/img]
根据《清史稿》等史料记载,顺治三年(1646年),平南王尚可喜与定南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进攻湖南。顺治七年(1650年)二月,大军抵达广州,一路势如破竹,望风归降。南明永历帝逃往梧州,使南明失去了与清朝划江而治的条件。顺治十年(1653年),在肇庆打败南明将领李定国,转而平定潮州叛将郝尚久。顺治十一年(1654年)仍然喜欢新会再次击败李定国,巩固了清朝对广东的占有。这自然为尚可喜守护广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南明逐渐灭亡的背景下,尚可喜并没有傲慢,而是清醒地认识到了清朝削藩的态度。早在顺治十二年(1655年)十月,尚可喜就首次上演朝廷,要求归老辽东,以“全粤未定”为顺治皇帝挽留。作者认为,早在康熙皇帝下令撤藩之前,尚可喜就表达了主动撤藩的意思。在某种程度上,这无疑是其长期愿景的体现。如果清朝真的允许他回到老辽东,那么可喜不仅会摆脱未来三藩之乱,还会有一个好的结局。
三
但遗憾的是,尚可喜想急流勇退,却被当时的情况所迫,无法远离是非之地。康熙十二年(1673年),尚可喜第十一次上朝廷,请求归老辽东,留长子尚之信守卫广东。康熙准其归老辽东,但朝廷以尚之信霸气难制,下令撤藩。而这不仅让吴三桂无法接受,也直接导致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起兵造反。对尚之信来说,显然没有可喜的眼光,这也是他最终被康熙皇帝赐死的原因之一。
根据《清史稿》等史料记载,三藩之乱爆发后,康熙皇帝命令尚可留在广东,并将尚之信封为镇南王、平南王次子尚之孝为平南将军。对康熙来说,明显希望尚可喜、尚之信父子能起到牵制吴三桂的作用,从而为自己调兵遣将,平定叛乱争取足够的时间。但吴三桂起兵后,靖南王耿精忠也起兵,广东平南王将领也有刘进忠、祖泽清等多人举兵响应。
在这种背景下,父子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分歧。一方面,尚坚定地站在清朝一边,决定用自己的力量阻止吴三桂北上。另一方面,尚发动了军事变革,跟随吴三桂反清。
根据《清史稿》等史料记载,康熙十五年(1676年)2月,尚之信发兵围困其父府,夺取兵权,响应吴三桂叛乱,尚可喜闻变后想悬梁自杀,被左右救出。对尚可喜来说,显然没想到儿子会起兵造反。
四
[img]160442[/img]
@ 从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开始,尚之信夺取大权后,就把父亲还可喜软禁起来。同年10月29日,被软禁8个月左右的尚可喜在广州去世,享年73岁。临终前,一直昏迷的尚可喜突然睁开眼睛说:“我受三朝隆恩的影响,时势至此,不能杀贼,死有余辜!说完就去世了。在我看来,吴三桂等人引发的叛乱不会持续太久,也就是说,清朝统一世界的局面终究无法改变。所以,在尚之信造反之后,尚可喜只能无奈地叹息。
康熙皇帝得知尚可喜被软禁而死的消息后,深受震动,并将其命名为“敬”。看看“敬”这个死后头衔的含义,《益周书·死后法解》中有四种解释:夙夜警戒,夙夜恭事,如方益平,善法典。有的称赞工作很勤奋,每天在岗位上工作时间长,有的称赞行为符合规章制度。因此,很明显,对于尚可喜来说,“敬”这个死后的头衔是积极的,反映了清朝对尚可喜成就和立场的赞扬。
尚可喜去世后,棺材暂居广州大佛寺,康熙二十年(1681年)归葬海州凤翔山,后迁入今海城市八里镇大新村文安山。@ 公元1681年(康熙二十年)冬,清军进入云南省昆明,吴世凡自杀,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被平定。三藩之乱平定后,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终于被清朝赐死,这其实是一个体面的结局。换句话说,如果不是可喜有功,尚之信的结局应该会像耿精忠一样被凌迟处死。
幸福的一生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三藩之乱后会被软禁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