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不明白:魏征和李世民的读者,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魏征原本是李建成的谋臣,李世民为什么不杀魏征而重用?
说到唐朝最喜欢与皇帝对抗的人,如果魏征排名第二,没有人敢排名第一。据说魏征经常在法庭上指出李世民的缺点。每次他都生皇帝的气,想把他拉出来分尸体。然而,令人惊讶的是,李世民每次都可以放过魏征。
[img]158650[/img]
为什么李世民能容忍魏征直言不讳的犯罪?为什么魏征敢冒天下之大,直言不讳地劝诫李世民?君臣之间有什么纠葛?
很多人说,李世民处处能容忍魏征,这与魏征的身份有着重要的关系。魏征的身份是什么?它能让李世民害怕吗?看过《西游记》的朋友可能知道,魏征不仅是唐朝的总理,也是天上的曹官。泾河龙王在梦中杀死了魏征。
很多人认为曹官其实是天上的刽子手,只负责杀死违反天条的神仙。其实这是不正确的。曹官不仅负责杀死犯下天条的神仙,还负责主管世界上的事物。说白了,曹官其实是世界上天堂的使者,负责传达上帝的旨意,反映世界上的情况。
[img]158651[/img]
李世民是天上的紫薇大帝临凡。紫薇大帝虽然地位高贵,但在曹官面前,紫薇大帝也得到了礼貌的三分。毕竟,如果你做得不好,人们会向天空做一个小报告。俗话说,两国之间的对抗是好的,魏征是连接天庭和李世民的使者。李世民没有时间巴结魏征,他怎么敢轻易处死他呢?
当然,这只是小说中虚构的故事情节。虽然它非常生动,但它不能作为研究历史的证据。那么为什么李世民能容忍魏征的直言不讳呢?让我们具体讨论一下。
魏征原本是瓦岗李密的下属。后来,洛阳王世充打败了瓦岗。魏征跟随李密前往唐朝。后来,李建成认为魏征很有才华,所以他封魏征为王子洗马,对魏征很有礼貌。魏征认为他是一个亡国大臣。现在他可以得到唐朝王子的青睐,所以他决定忠于王子李建成。后来,他多次提出建议,要求李建成做出贡献。
比如公元62年,刘黑二贼寇入侵山东,魏征建议李建成去平定。魏征以为他可以一直跟着李建成,给他建议。然而,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公元6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李世民杀害,魏征和其他王子都很害怕。
[img]158652[/img]
李世民听说魏征曾经劝李建成,把自己安排到别的地方,甚至劝李建成自杀,于是派人问魏征,你为什么要离开我们的兄弟?
魏征回答说,如果王子按照我说的去做,今天就没有灾难了。
就魏征而言,魏征也应该被李世民杀害,但他没有这样做。李世民了解到,就当时的政治形势而言,朝鲜大部分文臣都是由王子培养出来的。俗话说,打江山容易治江山难。如果你想治理刚刚建立起来的大唐江山,你必须需要这些文臣。魏征本身就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臣,是王子党的中流砥柱。如果他能对魏征给予恩惠,让他心甘情愿地屈服于自己,一旦魏征的硬骨头屈服于自己,为什么不能接受其他文臣呢?
[img]158653[/img]
因此,李世民魏征直言不讳,没有任何隐瞒。他只是原谅魏征,并任命他为詹事主簿。事实证明,李世民的计划确实有效。许多文臣看到像魏征这样直言不讳的人可以避免死亡,继续为唐朝效力,所以他们都向李世民屈服。在这件事上,魏征是唐太宗建立的典型例子。就像刘邦封雍齿一样,所有看到刘邦最讨厌的人都会得到奖励,他们的那份绝对是必不可少的。
玄武门之变后,虽然李世民获得了皇位,但此时的唐代并不稳定。
贞观十一年,一名官员说:现在人民葬礼后,比隋朝十分之一,也就是说,隋朝人口只有十分之一,农业社会生产力低,人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李世民执政十一年,户籍仍然如此罕见,贞观初年的经济形势可以想象。
玄武门变化后不久,突厥铁骑撞上了渭水便桥,给新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李世民参与了与世界斗争的整个过程,明白王位来之不易。面对严峻的形势,他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接受建议 只有博采众长,才能巩固既得利益。谁敢当这个直言不讳的人?毫无疑问,这个人不是魏征。
[img]158654[/img]
只有魏征才能在公共场合直言不讳地劝诫李世民。据贞观政要记载,李世民刚登基是为了通过武力镇压四面蛮夷,但就当时的情况而言,也许是谁镇压了谁,所以魏征劝说,过家需要发展生计,要注意文治。后来,李世民做到了。李世民是一位非常强大的皇帝。他想用军国主义建造离宫博物馆,人还是会被征发,和隋末没什么区别。
此时,只有魏征敢于站起来,当面指责皇帝。虽然李世民不能挂在脸上,但他也明白魏征确实是为了国家,忍受已经过去了。李世民曾对朝臣说,以铜为镜,能正衣冠,以古为镜,能知兴替,以人为镜,能明得失,我常保这三镜,以防自己过。对李世民来说,魏征是他的镜子,足以证明魏征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
[img]158655[/img]
也许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魏正直言不讳地劝诫李世民是很常见的。看来这对君臣要么在争吵,要么在争吵的路上,但真相真的是这样吗?事实并非如此。
据《贞观政要》记载,与魏征有关的事件大概有50起,犯颜敢劝的事情也有10多起,再加上两唐书和笔记,总数大概有几十件。如果魏征一个月冒犯天威几十次,我觉得连神仙都救不了他,真的让人受不了。但魏征为唐太宗工作了16年多,平均每年只有几件,属于小概率事件。对于这种小概率事件,李世民没有必要把魏征置于死地。
魏征的建议非常注重方法,这也是李世民不杀魏征,愿意听魏征的建议的重要原因。贞观八年后,陕县城皇甫的书不符合皇帝的意愿。李世民认为他的话很激烈 别有用心,恶意诽谤自己 妄议中央,魏征进言:昔贾谊当汉文帝,上书可以是痛哭的人,也可以是长叹息的人。自古以来,他就很渴望写书。如果他不渴望,他就无法激起主人的心。
[img]158656[/img]
魏征通过引用贾谊书文皇帝的典故,巧妙地解释了自己的观点。在魏征的建议中,从三皇五帝到杨迪皇帝,都是他的建议材料,其中杨迪皇帝被更多地使用。唐太宗与杨迪皇帝有亲戚关系,李世民亲身经历了那段历史。可以说,这段历史不远了,杨光的例子更有说服力,魏征和李世民想成为一对快乐的敌人。
公元643年,魏征病逝,李世民伤心欲绝,为其停朝五天,亲自为其书写墓碑,并追赠魏征为司空。
李世民和魏征之间有什么样的纠葛? 为什么魏征敢直言不讳地说服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