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听过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他的才华真令人钦佩。但在历史上,很少有人知道这两位“三步成诗”的诗人。有兴趣的读者来看看!
事实上,这两位诗人并不陌生,应该说有两个名字,一个叫刘公权,另一个叫寇准。那么,为什么要说“很少有人知道”呢?主要原因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两个人“三步成诗”的故事。
刘公权是历史上著名的大书法家,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官员也做得很好。他的官员是王子的年轻老师,也就是当代王子的老师。
刘公权生活在唐朝中期,国家相对稳定,但仍有大量士兵驻扎在边境。朝廷每年都会把换季的衣服送到边境。由于路途遥远,往往会造成延误。
比如春天已经开始热了,但是春装还没运到,士兵们还在穿棉袄。
[img]156312[/img]
冬天还在穿夏装,总之这样的延误导致边疆士兵夏热冬冷。
然后,唐文宗当代皇帝更加关注这件事。在他的监督下,今年的春装于2月准时送到边境士兵手中。
上朝的时候,大臣们开始向皇帝表示祝贺。唐文宗很高兴,对刘公权说:爱卿,要不你写诗让我开心?其他大臣和太监也附和起哄,要求刘公权写一首诗。
刘公权稍加思考,往前走了三步,读了一首诗:虽然去年没有战争,但今年还没有回来。为什么皇恩报道春衣?
听完之后,唐文宗拍手叫绝,称赞他说:曹植要七步才能成诗,现在我们柳公权只需要三步,真是太棒了!
另一个三步成诗的奇才是寇准。他是北宋的诗人。他从小就很聪明。当他七岁的时候,他的父亲邀请他的朋友回家。在吃饭的过程中,一位客人说:“我听说你儿子擅长写诗。最好在现场帮忙!”
[img]156313[/img]
寇准听后非常恭敬地对客人说:“请出题。”客人说:“这里离华山不远,不如你以‘华山’为题。”
寇准笑了笑,只向前走了三步,一首五言绝句脱口而出:只有天在上,没有山和齐。近日,白云低!
听了这话,客人们对寇准的才华印象深刻,称赞他们。他们对寇准的父亲说:“这孩子有宰相的才华,未来是不可估量的!”果然,寇准40多岁时成为宰相,留下了许多流行诗。
虽然刘公权和寇准都是天赋不亚于曹植的奇才,但为什么他们的“三步成诗”故事不如曹植的“七步成诗”出名呢?
这大概是刘公权和寇准“三步成诗”的背景故事,没有曹植当时“同根生,为什么太急”那么感人。兄弟俩总能引起人们对家庭的共鸣。人们在惊叹曹植才华的同时,也倾向于从情感和道德的角度同情和支持曹植,这使得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更加流行。
曹植[七步成诗],但历史上仍有[三步成诗]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