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有许多权势汹涌、权力雄厚的大臣。接下来,让我们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让我们看看!
三国时期,提到著名的权臣,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董卓、曹操、司马懿等人。其中,就董卓而言,东汉末年废少帝,立刘协即位(为汉献帝),不久就杀死了少帝和何太后,从而权倾朝野。董卓之后,权臣曹操也威胁天子命令诸侯。曹魏成立后,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之变篡夺了曹魏的权力。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废除了曹芳皇帝,司马昭的手下杀死了曹尚皇帝。
[img]155392[/img]
相应地,在本文中提到的东吴,还有一位权臣可以与董卓、曹操和司马懿家族相提并论,那就是孙晨。孙权死后,孙晨摧毁了反对他的司马滕胤和古代将军吕据,然后升为将军,封永宁侯,废墟孙亮,将琅琊王孙休改为皇帝。可以说,他是东吴历史上最强大、最傲慢的权臣。
一
@ 孙綝(chēn)字子通(231-259年1月18日)。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人。三国时期,孙吴宗室、权臣、昭义中郎将孙静曾孙、定武中郎将孙耀之孙、安民都尉孙绰之子。公元252年夏,农历四月,71岁的孙权病重,太子孙良年仅10岁,他迅速命令左右召集信任的臣子前来委托后事。其中包括:将军诸葛恪、中书令孙弘、会稽太守滕胤、荡魏将军吕据、宗亲侍中孙俊,有文有武。其中,孙俊是孙臣的表弟,他是宗亲侍中的孙俊。
在孙俊掌权期间,孙权指定的托孤大臣诸葛恪被拆除,从而权倾朝野。太平元年(256年),孙军在征伐魏国时因病去世,时年38岁,将后事托付给表弟孙臣。在此基础上,东吴皇帝孙亮任命孙臣为侍中兼武卫将军,任命代理主持朝政,接替孙俊控制东吴大权。当然,对孙臣来说,他的掌权也遭到了许多吴国重臣的反对。例如,大司马滕胤、将军吕据希望限制孙臣的权力,从而维护东吴朝廷的稳定。
二
[img]155393[/img]
经过一番较量,孙臣消灭了反对他的大司马滕胤、将军吕据,进而升为将军,封永宁侯。在此基础上,孙臣篡夺了东吴的大权,逐渐傲慢霸道。而且,孙臣之后的各种行为,也让他在东吴上下失去了人心。太平两年(257年),曹魏征东将军诸葛诞因反对司马昭篡权,在寿春举兵叛变,杀死扬州刺史乐臣。他派吴纲领儿子诸葛亮和牙门子弟到东吴请降,要求派援兵帮忙。于是东吴任命朱异为假期大都督,带领3万人驻扎在安丰。曹魏兖州刺史州泰率军与朱异作战,朱异大败,死伤2000人。
此后,孙晨不仅没有成功拯救诸葛生日,还顶撞了自己,杀死了吴国的重要将军朱毅。因此,朝野一度恨他。孙晨从前线回到建业后,年轻的皇帝孙亮开始亲政,并派人问孙晨救援失败,杀害将军。在我看来,这意味着孙亮不想成为汉献帝的傀儡皇帝,希望从孙晨那里收回他的权力。
三
面对孙良,孙晨害怕对自己不利,选择称病不上朝。此外,孙晨命令他的弟弟威远将军孙根负责宿卫宫的苍龙门禁令。弟武卫将军孙恩、偏将军孙干、长水校长孙凯分别驻扎在各个营地,希望控制朝廷,从而实现自我保护的目标。在这方面,在我看来,孙臣兄弟无疑掌管了东吴的禁军,这与曹爽以前的情况相似。曹爽还执掌了曹魏都城的禁军,直到高平陵之变。但是,禁军在手,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太平三年(258年),孙亮与孙臣的矛盾已经公开化。
在孙亮计划铲除自己的背景下,孙晨决定先发者。他举兵包围宫殿,命令光禄勋蔚宗到寺庙祭祀先帝,并召集大臣宣布废除孙亮。大臣们非常震惊,没有人敢违反孙晨的命令。孙亮被废除后,典军建议孙晨立孙权六子郎邪王孙休为皇帝。权臣孙晨同意孙休为东吴第三位皇帝。
[img]155394[/img]
四
@ 孙休登上皇位后,知道孙臣权倾朝野,尾大不掉,所以时刻小心他。当然,为了打消孙臣的疑虑,促使对方逐渐麻痹大意,孙臣表面上继续加封孙臣的官职,比如加孙臣为宰相,带领荆州牧。孙休在表面上恩宠孙臣的背景下,秘密询问张布的解决办法,张布和丁奉商议后决定在腊祭之日设宴谋杀孙臣。吴国权臣孙臣于12月(公元259年1月)被孙休定计杀害,年仅28岁。他死后,孙休将其与孙军从族谱上除名,改名为故君、故臣。除去孙的大臣后,孙休再次下诏:“诸葛恪、滕胤、吕据原本是无辜的,却被孙峻和孙兄弟残杀。我为此感到难过,希望能为他们埋葬和牺牲。所有涉及流放者的人都可以回来。”
因此,很明显,孙休的手段不仅解决了权臣孙臣的问题,也安抚了东吴的其他大臣,从而维护了东吴的内部稳定。总的来说,孙权去世后,孙俊、孙臣两位大臣权倾朝野,造成了东吴大臣之间的自相残杀,孙权托孤皇帝孙亮也被废墟。而这自然损失了东吴的国力。然而,随着皇帝孙休的到位,东吴衰落的趋势发生了逆转,否则东吴的灭亡时间将显著提前。你觉得这个怎么样?欢迎留下您的观点,让我们一起讨论。
谁是孙臣?他能废除皇帝的权力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