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出生于濠州钟离,原名朱重八,字国瑞,明朝开国皇帝。下面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李渊率军3万誓师,以“废昏立明,拥立代王,匡复隋室”的名义正式起兵直入关中。杨迪皇帝远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关内隋军力量薄弱。因此,李的父子进军迅速,大业13年(617年)11月9日进入长安。11月13日,李渊宣布将杨迪皇帝遥尊为太上皇,将孙代王杨玉为皇帝,改元义宁为隋恭皇帝。然而,拥有隋恭帝显然并非李渊造反的最终目标。
[img]155288[/img]
义宁二年(618年)三月,隋朝杨帝在江都被禁军将领杀害。五月,隋恭帝被迫禅位于李渊。李渊,皇帝位于长安,国名唐,建元武德,定都长安,是唐高祖。因此,很明显,李渊在造反的第二年登基称帝。相应地,元末朱元璋只能坚持“高筑墙,广积粮,慢称王”的策略。所以,问题来了,为什么李渊造反第二年就称帝,而朱元璋却要广积粮,慢慢称王?
一
@ 对朱元璋来说,公元1353年左右,他参加了郭子兴率领的起义军,以抵抗元朝。朱元璋到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名应天。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即皇帝位于应天府,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也就是说,朱元璋起兵十几年后,才敢登基称帝,这与李渊有着明显的差距。在我看来,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方面,这是李渊和朱元璋的起点,即朱元璋的起点太低,而李渊的起点无疑是开国皇帝中较高的一位。隋朝时期,李渊出身北周关陇贵族家庭,袭封唐国公。深受隋文帝和文献皇后(姑姑)的喜爱,起家千牛备身,历任乔州、陇州、岐州刺史。大业九年(613年),迁卫尉少卿。杨迪皇帝东征高句丽时,负责监督粮草运输。大业十一年(615年)率兵打破无端起义军。大业13年(617年)升任太原留守。
二
[img]155289[/img]
李渊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李尧的后裔,世代显贵。李渊的祖父李虎,西魏时期的太尉,与丞相宇文泰、太保李毕、大司马独孤信等同,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北周受禅后,李虎被追封为唐国公。这就是唐朝的国号。因此,很明显,李渊起兵之初,不仅要兵有兵,还要粮有粮,还得到了关陇地区士族的大力支持。比如李渊的出身可以和东汉末年的袁绍、袁术相提并论。他们在东汉末年迅速崛起,尤其是袁绍,成为汉末最强大的诸侯。
就朱元璋而言,他的起点甚至不如刘备。对刘备来说,虽然他的家庭正在衰落,但他的汉族后裔在东汉末年仍然有一定的吸引力。相应地,朱元璋很可能会担心生存。元朝末年,朱元璋的父亲、大哥和母亲相继去世。只有朱元璋和二哥。为了生存,朱元璋绝望地去了皇觉寺的高斌和尚。
三
因此,在许多历史学家看来,朱元璋的起点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开国皇帝中最低的。起点低,朱元璋不能像李渊那样迅速拥有自己的领土和力量,更不可能有机会占领长安这样的兵家必争之地。因此,“高筑墙,广积粮,慢称王”的策略自然非常适合朱元璋当时的情况。另一方面,李渊在赢得关中之地后,尽快称帝,建立唐朝,反而帮助他招揽天下群雄。
另外,李渊和朱元璋面临着不同的环境,这也是他们称帝时间不同的一个重要原因。早在隋末,李渊就开始招降纳叛,不断扩大自己的实力。李渊之子李世民知隋必亡,暗中结交英雄,招募逃亡者,网罗各种人才。@ 起兵一年后,李渊拥有关中和河东。虽然李渊的领土不是最大的,但关中作为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给了李渊称帝的信心。此外,在李渊、李世民等众多人才的帮助下,他自然有信心消灭群雄。
[img]155290[/img]
四
@ 更重要的是,当李渊称帝时,隋朝的杨光皇帝被杀,隋朝的势力已经崩溃,形成了诸侯分离的局面。相应地,到了19年(1359年),朱元璋先后占领了浙东剩余的地方,经常遇到春克衢州和胡大海克处州。到目前为止,朱元璋部控制着江左和浙右。但即便如此,朱元璋北部的元朝并没有土崩瓦解。例如,称王的张世诚被元军围攻,曾被迫投降元朝,这表明元朝的战斗力相对较强。如果朱元璋渴望成为皇帝,那就是枪头鸟,成为元朝第一个消灭的目标。除元朝外,朱元璋一开始的实力甚至弱于张士诚、陈友谅等诸侯。
元末抗元起义诸侯中有“(陈)友谅最杰,(张)士诚最富”之说。对朱元璋而言,其地盘正好夹在陈友谅、张士诚两大诸侯之间。对此,在笔者看来,如果朱元璋急于称帝,很可能会让陈友谅和张士诚联手对付自己。因此,为了达到每一次突破的效果,朱元璋决定“筑墙高,积粮广,慢称王”,即尽量不暴露自己的野心,而是埋头于壮大自己的实力。正月初四,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对朱元璋而言,是在消灭江南诸侯势力后,才正式称帝,建立明朝。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北伐元朝,最终实现了统一世界的目标。
为什么朱元璋起兵后第二年没有像李渊那样被称为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