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王47年(前260年),秦赵爆发了战国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长平之战,争夺韩国上党地区。这篇文章,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一起看看。
54年(前261年)初,秦昭襄王派兵攻占韩国郭氏(今河南偃师市南)和龙氏(今河南登封市西南),威慑韩国。55年(前260年)初,秦昭襄王命令左舒长带领军队攻打并占领上党。上党县的人纷纷逃到赵国,赵国的军队在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接待上党县的人民。
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四月,秦将王米向长平的赵军发动进攻,赵小成王命令廉颇迎战,廉颇率军进攻秦军。而这,可以说是长平之战的正式爆发。因此,在长平之战中,秦军的主将不是白起,而是王米。也就是说,直到长平战争后期,秦国才派白起来指挥秦军。所以,问题来了,为什么秦国在长平之战中一开始就让王米指挥,而不是白起?
[img]154179[/img]
一
@ 秦昭襄王43年(前264年),白起攻打韩国邢城,攻占五城,斩首五万。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前263年),白起攻击韩国南阳太行道,切断韩国太行道。秦昭襄王45年(前262年),白起攻占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上党郡通往韩国都城的道路被切断。在此基础上,赵国接受了上党郡,点燃了秦赵长平战争的导火索。然而,秦昭襄王47年(前260年),秦国将军王米攻打韩国,夺取上党郡,进攻赵国。也就是说,在长平之战中,秦国一开始是让王米,而不是白起来指挥秦军。
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虽然这是长平战争最终成为影响战国历史趋势的转折点,但一开始,秦赵都没有想到这是一场规模达到数百万人的战斗。换句话说,对秦来说,长平战争只是一场与赵国争夺党和县的战斗。秦朝王认为没有必要派白起将军,而是派王米指挥秦军。
二
当然,对王米来说,也不是一般的武将。王龁(?-公元前244年),也是战国末期秦国著名将领王迅、信梁、王迅经历了三代秦王,为秦国宿将。虽然能力无法与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白起相比,但攻打上党郡等地完全是王米能胜任的事情。例如,55年(前260年)农历6月,秦将王米率军进攻,突破赵军阵地,击败赵将廉颇,杀死赵军四名队长。赵国的两个重要据点,樟城和光狼城,都被秦军占领。
[img]154180[/img]
因此,很明显,面对赵国名将廉颇,王米并不害怕,而是勇敢地进攻,取得了早期的胜利。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七月,赵国的军队筑起围墙,退守营垒,不敢应战。因此,秦军发起强攻,攻占赵军西部的营地,杀死赵军两名都尉。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廉颇面对秦军的连续失败,促使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选择用赵括代替廉颇。当然,赵括取代廉颇后,秦昭襄王也悄悄将白起派上战场,从而完成了对赵国40多万军队的致命打击。
三
另一方面,在长平战争初期,秦昭襄王之选择王米为主将,而不是白起,自然也是为了锻炼王米。名将白起虽然百战百胜,但白起战功不断积累,已有隐隐有功高震主的趋势。因此,为了避免白起在秦军中占主导地位,秦昭襄王需要培养其他将军来分享白起的兵权。假如秦国的兵权都集中在白起手中,那么,这无疑会直接威胁到秦昭襄王的地位。战国时期,武将对兵权的执掌,显然会引起各君主的怀疑。
比如赵国的李牧,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虽然战功赫赫,但也受到君主的怀疑。同理,秦昭襄王对白起这位名将的态度,也相当复杂。诚然,白起的出色能力已经成为秦国削弱山东六国的利器。然而,秦昭襄王也需要适当限制白起的军事力量,这显然需要培养王米和其他将军。因此,在长平战争初期,秦昭襄王派王米担任秦国大军的主将。
[img]154181[/img]
四
@ 此外,正是白起的重要地位,秦昭襄王对白起的使用,显然需要更加谨慎。也就是说,最好等到关键时刻才排除白起这位名将。假如秦昭襄王一上来就让白起来指挥,那么,赵国是否会用赵括来代替廉颇,无疑会打上问号。如果王米指挥秦军,赵括仍然有信心主动出击。然而,如果他直接让白起来指挥,赵括可能不会像廉颇那样坚持下去。而且这样,自然达不到全歼赵军的目标。在长平战役中,秦国得知赵括当将军后,秘密派白起为将军,让王米担任副将军,并命令军队敢于泄露白起为秦军指挥官。
同年9月,赵国士兵断绝口粮46天,陷入困境的赵军扑向秦军营垒,发动攻击,打算突破逃跑。他们组成四队,轮流进攻四五次,但还是冲不出去。他们的将军赵括派出精锐士兵,亲自上阵,带领他们与秦军作战,秦军射杀了赵括。赵括部队大败,赵军士兵40多万人向秦军投降。秦昭襄王48年(公元前259年)10月,即长平战争后,白起兵三路攻打赵国,派王米率军攻打,夺取赵国武安和皮牢。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攻克上党郡各城,秦国设为太原郡。王米死于秦始皇三年(公元前244年)。经历了长平之战考验的王米,直到秦始皇嬴政即位,才成为战国末期的名将。你觉得这个怎么样?
谁是长平战争开始时指挥秦军作战的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