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冉先世是楚国人,秦昭王时期,曾任将军、丞相。
说到白起,他的事迹一定立刻出现在很多读者朋友的脑海里:长平之战临阵换将,不仅打败了赵国,还杀死了40万降卒;平民出身,却能战无不胜,被授予“武安君”称号;名声如火如荼,对后人的影响也是持久的。然而,事实上,还有一个人,他的起点、官职和成就都高于白起,更不用说文韬武略了。他本可以在后人中唱歌,但他被白起的荣耀所掩盖。他就是魏冉。有人说魏冉一生中最大的成就就是推荐白起,但我不同意。让我们看看大秦的“护国者”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历史舞台的。
一、从龙之功,权倾朝野
魏冉原本是楚人,妹妹米月受宠于秦惠文王,才有幸进入秦国制度,凭借军功爵制和自己的勇敢作战,很快就成了秦军的佼佼者。秦武王四年(前307年),武王和孟说在比赛中举行了“龙文赤鼎”。结果大鼎脱手砸了胫骨,气死了。然而,武王没有孩子,所以武王死后,所有的兄弟都争吵起来。武王的生母惠文想成为王子,而米八子想成为王子。就在双方争执不下的时候,赵武灵王迎立在燕国为质的公子姬为秦王,秦国的大臣们不愿意迎立赵国为质的公子为王。因此,秦国将受制于赵。只有魏冉支持公子姬为秦王,魏冉掌权,最终将公子姬带回秦国,立为秦王,称为秦昭襄王。魏然的举动可以说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这位国王不仅继承了孝道、惠文王和武王的志向,还继承了庄襄王和秦王的繁荣时期。他是秦国历史上的另一位明朝国王。当然,魏然没有看到这种情况的到来。
[img]153460[/img]
魏冉有龙之功,还手持兵权,是秦昭襄王的叔叔。因此,他深受秦惠文王和宣太后的信任。秦昭襄王即位之初,魏冉不负众望,“朱季君之乱,逐武王后出魏,赵王兄弟不善者灭之,威振秦国”,初步帮助秦昭襄王稳定了统治地位,增强了魏冉的声誉。之后,朝夕之间,魏冉是秦廷最有权势的人。秦昭襄王在位七年后,被称为“智囊”的丞相嬴疾去世。经过一番博弈,魏冉成为宰相。听说他在位期间,不仅手里拿着重兵,还超越了皇室,名副其实的权势是朝野的,富有的。
二、南征北战,称双雄
在秦法的压力下,魏冉推荐白起为将军。“秦法任人不善,各以其罪”,白起不负重托。伊阙之战斩首魏韩联军24万人。从那以后,白起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战无不胜。从侧面也可以看出,魏冉的识人技术非常出色。然而,在这个时候,魏冉已经有了一点功高震主的味道。不知道是他自愿的还是秦昭襄王的逼迫,“魏谢谢病免相,以客卿寿烛为相”,但第二年,“烛免,复相”,称魏冉为“四岁,为秦将攻魏”。魏献河东方400里。拔魏之河内,取城大小60余。与初出茅庐的白起相比,魏冉文能封侯拜相,武能攻城略池,更具国士之风。
在白起征战略之际,出身武将的魏冉毫不示弱。他在秦昭王32年(前275年)攻打魏国。如果不是魏国医生,他必须说服魏冉放弃围攻魏国都城的大梁,把灾难引向其他国家,否则他很可能会提前上演灭国之战。从那以后,魏冉和白起继续带领军队攻打魏或攻打赵韩。他们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称他们为秦国的两位英雄并不过分。
[img]153461[/img]
三、功高震主,福祸难料
魏冉掌权30多年,在秦国已经取得了一人以下一万人以上的地位。他应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所有的权力和地位都是君主赋予的,当然也有收回的权利。然而,身居高位几年后,他不仅是秦昭襄王的叔叔,也是宣太后的支持者。魏冉膨胀了,“玉河山,围梁,让诸侯收敛秦朝”,让他看到秦国的霸权正是他创造的时候,他变得目中无人。他还想利用秦军的“欲伐齐取刚,寿,广其陶邑”。这时,一个自称张璐先生的魏人嘲笑魏冉越过韩国、魏国等国攻打齐国。自从张毅以来,秦国一直不喜欢说客,魏冉也不在乎。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张璐趁此机会说服秦昭王剪掉四贵。真名范菊的魏人说:“宣太后专制,擅权诸侯,泾阳君和高陵君太奢华,富有皇室。”秦昭襄王醒来,不仅罢免了魏冉的相国地位,还责令他回到自己的封地,不久魏冉“身折势夺而忧死”,埋在陶邑,秦复收陶为郡。
魏冉对秦国的贡献大于过,仅凭他从龙之功这一点就能流芳百世,这一举动直接为秦国百年奠定了基础。不仅如此,他还多次入朝为相,推荐贤人,还能带头打败“三晋”和强楚,战绩突出,威震诸侯,可谓“文可安邦,武能定国”。虽然身居高位,但他在后世的名气却远不如被他推荐并取得巨大成就的白起。然而,与白起同时代的人几乎找不到第二个能与他并肩的人。魏冉也“输”了。
魏冉作为秦国重臣,一生有什么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