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公正廉洁。为什么人们要拆除他的祠堂?有兴趣的读者一起来看看!
说起狄仁杰,我想大家都很熟悉。在很多人眼里,狄仁杰和包拯一样存在,和外国福尔摩斯和柯南一样,他们都是“侦探”。他们都有很强的思维逻辑,特别擅长案例推理。不管案件有多复杂,有多难处理,他们手里都是小菜一碟。
但在真实的历史中,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历史上的狄仁杰并非神探,更不像现在的影视剧或小说中所写的那样传奇。历史上真正的狄仁杰,仕途之路可以说是十分艰难,他早年从一个小汴州判佐开始,先后历任许多地方官员。武则天直到62岁才正式任命宰相。但在为相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他就被君臣诬告参与谋反入狱,后来还得益于大臣们的权力调解,才得以释放。@ 这样一个仕途坎坷的人,怎么能成为我们眼中的大神探呢?
[img]152142[/img]
其实说狄仁杰是神探,不是现在影视剧对他的“包装”,而是历史上的事情。仪凤年间,狄仁杰升任大理寺丞。他在一年内判决了大量积压案件,涉及1700多人,但没有人抱怨。让我们不要谈论他的具体做法,也要考虑是否真的没有人抱怨,说如此庞大的积压案件,他可以处理,处理得很好。说他是侦探有点夸张,但这个人的办案能力毋庸置疑。
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真正让狄仁杰出名的不是这些,而是他对工作的认真态度,对人民非常体贴。这就是他出名的主要原因。
万岁通天元年,契丹首领孙万荣起兵作乱,很快攻占冀州,河北震动了一段时间。为了稳定世界局势,武则天利用狄仁杰魏州的刺史。当时,为了抵抗契丹军队,前刺史将驱使人们修复城墙。然而,狄仁杰上任后,他废除了这一命令,并要求人们返回田间耕作。
听说狄仁杰来了,孙万荣不久就退兵了。为了感谢狄仁杰,魏州人民自发组织赞美他,为他建了一座生祠。在狄仁杰的精心管理下,魏州社会稳定,人民衣食无忧。它不仅在战争期间没有饥荒,而且支持前线战争,不断向前线送粮食和草。人们非常钦佩他。一年后,狄仁杰被调到幽州当都督。
但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人,死后,生祠被百姓拆掉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img]152143[/img]
这必须从他的三个儿子开始;
众所周知,狄仁杰有三个儿子,长子狄光嗣,次子狄光远,小儿子狄景晖。前两个儿子很有前途,官得很好。但小儿子并非如此。狄仁杰的小儿子狄景晖早年在父亲的阴影下担任司府丞。他的主要工作是协助司府卿负责全国的税收和粮食。然而,与两个兄弟不同的是,狄景晖保持自己的安全和勤奋,而是盲目地胡作非为,最终导致他父亲的祠堂被拆除,并破坏了狄仁杰一生的名声。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狄仁杰调离为周后,狄景晖来到魏州。当地人听说他是狄大人的儿子时,欣喜若狂。毕竟虎父没有狗,他的到来肯定会给这个地方带来好处。但事实恰恰相反,狄景晖来到这里担任魏州司功参军,主要负责当地官员的考核和选举。这本来是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职位,但狄景晖却利用职权便利横征暴敛,为自己谋取私利。据《旧唐书》记载:
狄景晖“颇贪暴,为人所恶,民苦之”。
后来,人们终于无法忍受狄景晖的残酷欺凌,于是向政府报告了他的暴行。知道内幕后,狄仁杰非常生气,所以他削减了官职,让他回到家乡反思。但不久之后,狄仁杰把他放了回来。
但狄景晖是死性的,仍然贪婪和残忍。此时,魏州的人民无法忍受,他们的愤怒已经点燃,他们立即摧毁了狄仁杰的祠堂。根据《旧唐书》记载:
“是破坏仁杰之祠,遂毁其像焉”。
狄景晖可以说是“坑爹”!魏州官员直到开元才重新修缮狄仁杰的祠堂。看完之后你想说什么?
狄仁杰公正廉洁。为什么人们要拆除他的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