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九五至尊,皇帝一言九鼎,令人羡慕,下面就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有兴趣的小伙伴们继续往下看。
紫禁城是中国皇权的象征,一直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大师和最高典范。建筑坚持中国传统建筑思维的中轴线思维,对称之美一直是中国传统审美的重要途径。
但是故宫那么大,皇帝住在哪里?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住在乾清宫,乾清宫也很有名,属于后三殿之一。
乾清宫是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的第一座宫殿。乾清宫的名字来自《道德经》:“过去的一个人,天得一清,地得一宁,神得一灵,谷得一盈,万物得一生,侯王得一,天下贞。”
在故宫的著名宫殿里,只有养心殿不在北京的“中轴线”上。这是因为从雍正皇帝开始,清朝皇帝就搬到了中轴线西侧的养心殿,而不是原来的官方卧室“乾清宫”。
养心殿几乎可以说是一座微型紫禁城。虽然与乾清宫这样的高殿相比,养心殿并没有建在高台上,似乎要低得多,但养心殿本身就是一个功能齐全的大型独立宫殿区。有“前朝区”让皇帝工作,有“后卧区”让皇帝生活。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是指养心殿。
[img]152093[/img]
养心殿虽然不在中轴线上,但地理位置非常方便,可以说是四通八达:南出乾清门,是军用飞机的办公室;北到永寿宫,是妃子们住的地方;东面是乾清宫;西面是慈宁宫,太后居住。不得不说,雍正皇帝选择心殿作为自己的卧室,或者做了一些研究。
雍正皇帝开始在养心殿正殿召开大臣,处理日常政务。在此之前,大臣们不得不露天站在乾清门外的广场上。自雍正以来,养心殿已成为清朝的皇权中心。
养心殿中间的正殿有皇帝的宝座。宝座正上方有一块牌匾,上面写着“中正仁和”。这是雍正皇帝的手册。雍正用它来提醒自己,作为一个国家的国王,我们应该中正,不要偏袒,贯彻儒家思想,以“仁”为基础,通过治理使世界和谐。
慈禧太后垂幕听政的地方是养心殿的东暖阁。形式是用黄纱帘把东暖阁分成两部分。外面的大部分有皇帝的宝座,皇帝可以直接见大臣。黄纱帘在宝座后面。慈禧太后坐在纱帘隔开的小房间里。她不能直接见大臣,但她可以发号施令。
乾隆皇帝的“三希堂”以养心殿的西暖阁而闻名。乾隆皇帝把西暖阁分成两个房间,最西端的小房间不到8平方米。有一种说法,故宫的房间有9995间,指的是“三希堂”。
大多数人认为,“三希堂”这个名字源于乾隆皇帝在这里收藏的三本稀(古代“希”通“稀”)世名帖: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迅的《伯远帖》。但乾隆皇帝自己解释说,是指鼓励自己不断进步的三句话:“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翻译一下,也就是说:读者总是想成为贤人,成为贤人又想成为圣人,成为圣人又想通天命,什么都知道。
养心殿的西暖阁曾经是雍正皇帝休息的地方。即使是休息的地方也被“工作狂”雍正填满了鼓励自己“努力工作”的手册。例如,雍正手书的“勤政亲贤”牌匾和雍正手书的对联:“如果你只用一个人来治理世界,你怎么能把一个人奉献给世界呢?”这意味着皇帝治理世界,把世界人民放在心里,而不是让世界人民独自为皇帝服务。
[img]152094[/img]
但归根结底,养心殿似乎只是一个偏殿,为什么雍正以后的皇帝都住在这里,主要是雍正带头。
1722年12月20日,康熙皇帝在68岁的昌春园去世。康熙皇帝死后,雍正皇帝继位,这是历史上著名九龙夺权的结果。四爷八爷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角色。
九龙夺权的很多事情都是虚构的,尤其是传位诏书,本来是要传位给十四,加一个一个,把十字变成十字,把十四变成老四,这显然是胡说八道,繁体字根本不是这样,而且当时的诏书都是满汉双文。
故事是假的,但刚继位的人心浮动是真的。康熙皇帝死后,他住在乾清宫,雍正皇帝在养心殿守葬。
雍正为了孝顺,并不急于搬进乾清宫,久而久之,干脆住在养心殿里,但雍正发现这个地方住起来很舒服。
养心殿能提高工作效率,与西六宫、御膳室、乾清宫、慈宁宫等地紧密相连,便于工作、饮食和睡眠。
对于“工作狂”雍正皇帝来说,在宿舍里完成衣食住行太方便了,所以养心殿成了雍正的日常住所,这一传统一直延续下去。至于他是否在中轴线上,没有人关心这么多。
雍正皇帝登基后住在哪里?为什么要搬到养心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