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是周朝诸侯国之一,先是姜姓,后是桂姓,第一个君主是姜太公。以下是详细的文章介绍。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领土位于今天山东省的大部分地区。始封君是周武王国师、军师太公望(姜子牙)。左丘明的《左传·襄公27年》、《国语·郑语》和司马迁的《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共同评价为春秋四大国之一。
春秋时期,齐国君主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然而,姜齐传到齐康公时,医生田和放逐齐康公在临海岛上,“吃一城,奉其先祭”。田和自立为国君,意味着田氏取代了姜氏,成为了齐国的君主。当然,在田氏代齐之后,田氏仍然使用齐作为自己的国号。在这种背景下,齐国历史上出现了两个齐桓公,第一个是妇女和儿童,第二个是鲜为人知的。
齐桓公第一
@ 就第一个齐桓公而言,自然是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齐桓公(前725年)~前643年9月12日),姜姓,吕氏
,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春秋五霸之一,与晋文公并称“齐桓晋文”~前643年在位,春秋时期齐国第十五位国君。齐国内乱发生在齐桓公即位前。在此背景下,公子小白与公子争夺王位,成功后为齐桓公。齐桓公成为齐国君主后,任管仲为相,在齐国上下实施变革,使齐国逐渐走向强大。齐桓公在国力强大的基础上,打着“尊王熙夷”的旗号,参与中原诸侯争霸。
[img]151730[/img]
前681年,齐桓公在北杏与宋、陈、蔡、诸侯会面,平定宋国动乱。然而,宋国后来违反了盟约,齐桓公以周天子的名义讨伐宋国,迫使宋国求和,这是“九合诸侯”的第一次。对此,在笔者看来,齐桓公在春秋时期以周王室的名义讨伐诸侯,颇有曹操威胁天子命令诸侯的味道。春秋时期,虽然东周王室衰落,但名义上,周王室仍是天子,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公元前679年,所有诸侯和齐桓公在胡(juàn)从此,齐桓公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
@ 齐桓公还摧毁了谭、遂、张等小国,使齐国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然而,齐桓公虽然是春秋五霸之首,但并没有让齐国的霸权继续下去。齐桓公在位后期,特别是管仲死后,任命易牙、竖刁、开方、常之巫等恶棍,最终于公元前643年9月12日(17年10月11日)死亡。齐国自齐桓公以来,君主交替频繁,即内乱使齐国错过了维持霸权的良好基础。此后,晋楚争霸中原,而齐国则无法继续站在舞台中间。
齐桓公第二
田午(前400-前357年),战国时期的人,出生于齐康公五年,田氏代齐后的第三位齐国君,当时被称为“陈侯午”(上陈下土),《竹书纪年》作为田侯午,《史记》作为田齐桓公。田氏代齐后,虽然齐国君主发生了变化,即从姜氏变为田氏,但对田氏来说,继续使用齐作为国号。对于田氏齐国历史上的齐桓公来说,因为与“春秋五霸”之一的姜齐的齐桓公小白相同,所以被称为“田齐桓公”或“齐桓公午”。战国初期,田齐桓公本名“田午”,史载他“杀君为公”,意思是他杀了哥哥田山,自立了。
[img]151731[/img]
@ 当“田齐桓公”在位时,他杀死了他的兄弟,导致了内乱,这给了诸侯国干涉齐国的借口。当时,燕国、魏国、鲁国、魏国、赵国纷纷攻占齐国疆域。田齐桓公为内忧外患而奋斗。公元前370年,齐国不仅抵制了魏、韩、赵等诸侯国的进攻,还夺取了燕的桑丘,逐渐改变了被动挨打的局面。此外,君主田齐桓公在位时创建了纪下学宫,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圣人,聚徒讲课,写书立说。一时人才聚集,彬彬大盛。
在其繁荣时期,吉下学宫汇集了世界上约1000名圣人,其中孟子(孟可)等著名学者、邹子(邹衍)淳于坤、慎子(慎到)、申子(申不害)、接子、季真、涓子(环)、尹文子(尹文子)、田巴、儿说、鲁连子(鲁仲连)、朱子(朱)、荀子(荀子)等。对此,在笔者看来,纪下学宫的建立,为齐国后的变法和强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战国时期,齐国、秦国、魏国、韩国、楚国、赵国、燕国都在大力吸引人才。对齐国来说,高素质的人才自然是通过吉下学宫聚集的。总的来说,在齐国历史上,两位齐桓公都是非常有成就的君主,即都促进了齐国的强大。你觉得这个怎么样?
谁是齐国历史上出现的两个齐桓公?他们的结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