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量因目暗亡国悲惨。他的诗歌大多记录了宋朝死亡前后的事件。他的诗歌风格悲伤而悲伤。当时,人们把他比作杜甫。他的诗有“诗史”的称号,他的许多诗歌也被后人称为“宋朝死亡史诗”。
南宋德裕二年(1276年),元兵大破临安,南宋恭帝后妃3000多人被俘北上。王元量也随三宫北行到燕京,经常去监狱探望被囚禁的文天祥。他们用诗歌唱和谐,成了莫逆之文。
王元量和宋朝三宫一起在北方生活了13年。他以钢琴的名义出名。元世祖忽必烈听说他擅长钢琴,并下令他进宫演奏。因此,他经常遭受忽必烈的恩惠。
到元二十五年(1288年),谢太皇太后、王昭仪去世后,18岁的宋朝宗赵显被忽必烈送往吐蕃学习佛教。他的母亲全太后进入正智寺为尼,王元等待的宋朝王室分崩离析。
[img]150912[/img]
为了表达对南宋朝廷的忠诚,王拒绝了忽必烈呼吁他进宫继续当钢琴家的要求,并写了一封书,要求他出家为黄冠道士。获准后,他带着钢琴南归,自称水云子,终身奉道,云游四方。当他隐居在山里时,他仍然把世界的兴衰作为自己的责任,并传播钢琴道。
王元量回到江南,重游金陵故地时,写下以下长词,表达亡国之悲。
《莺歌·重过金陵》 汪元量
金陵故都最好,有朱楼一路递。疲惫的客人又这么高了,门槛外也少了。梨花落尽,杨花飞尽,春天憔悴。问青山,三国英雄,六朝奇伟。
麦甸葵丘,荒台败垒,鹿猪衔枯荠。正潮打孤城,孤独的斜阳影。听楼头的悲伤,不喝酒,先喝醉。渐夜深,月满秦淮,烟笼寒水。
悲惨,冷清,灯火渡头市。情感上,商人和女人不知道如何浪费,在河边唱花,余音。悲伤,泪水如洗。乌衣巷入口青芜路,认依稀,王谢老邻居。临春结绮,可怜的红粉变成灰色,萧索的白杨风起。
因为过去的思绪,铁索千寻,辱沉江底。挥舞羽毛,挡住西尘,然后用一条私人毛巾私下。说到底发生了什么?回首新亭,风景如今。楚囚何时哭泣,哀叹世界古今真儿戏。东风年复一年,吹入钟山,几片翠绿。
[img]150913[/img]
莺歌序:词牌名,又称“丰乐楼”。它是词中字数最多的长调,共240字,分为四片,每片各四韵。鹿猪(shǐ):指麋鹿和野猪。枯荠(jì):荠菜枯萎(wěi):同娓娓。
第一段是总写,以情带景,引出六朝之事。故都金陵最好先写,朱楼接天,但从远处看,已经很少看到美景了。
接下来,“憔悴”和“少佳致”联系在一起,凸显了伤春的感觉。诗人感叹世事皆空,变化无常。不禁问:三国六朝英雄的伟大成就现在在哪里?
第二段写在故都的所见所闻,感叹人事之非。旧繁华的古都,现在却只看到良田变成荒丘,楼台变成废墟,野猪野鹿追野草。潮水拍打着孤城。夕阳下,到处都是悲伤的声音。即使你不喝酒,你也会先喝醉。
月光下,清澈的灯光笼罩着秦淮,河水寒冷,寒冷。曾经繁华竞争的古都现在是如此的颓废和破碎,令人震惊和叹息。
[img]150914[/img]
第三段触景伤情,追忆亡国之思。“荒凉冷清”,诗人借用李清照《声音慢》的八个字,连续使用叠词,增加了悲凉感,尽纳了难以形容的悲伤。
第四段讲述了东吴和东晋的历史故事,指南宋朝复苏的历史悲剧。诗人用反问题的句子加强了语气,写下了空谈的无用和伤害,强烈谴责南宋政局像儿童戏剧一样平庸,误解了国家和人民。最后三句话表达了江山依旧、人事已非的情感。
汪元量的这首长调整篇文章风格苍凉,意境深刻,将怀旧情结作为整篇文章的总结,意味深长。
清代学者许昂霄评论道:“莺鸣序,感慨古实伤今,当与麦秀之歌、小米离之诗并传时。” (《词综偶评》)
王元量重游金陵故地时,写了一首长词,表达了亡国的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