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祥的词作继承了北宋大作家苏东坡的豪放词风,笔力雄厚,气势磅礴,对后世爱国词风的形成影响很大。
张孝祥从小就具有优秀的资格,被视为“天才儿童”。宋史称他“永远不会忘记读书”。绍兴17年(1147年),16岁的张孝祥通过了乡村考试,迈出了仕途的第一步。此后,18岁的张孝祥在建康向蔡清宇学习。22岁时,他“再次赢得冠军” 。
绍兴24年(1154年),23岁的张孝祥参加了庭审。宋高宗亲自将其定为第一位,居秦桧孙秦迅之上。范成大、杨万里、于允文等名人也是同榜进士。
此后,张孝祥在官场的道路上陆续升职,步步青云。先后担任中书舍人、直学士院、领建康留守、荆湖北路安抚使等职务。后来,他被免职两次。当他担任地方官员时,他非常同情民生的痛苦。
也许是他的经历造就了他忧国忧民的词风,充分表达了他对战斗生活的赞美和北伐立功的愿望,表达了他对当时知情政策的不满。
[img]150876[/img]
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当张孝祥担任荆南知府和湖北路安抚使时,他和一个叫马举先的人一起登上荆州大厦,观看防御工事,写下了以下几句话:
《浣溪沙·荆州约马先登城楼观塞》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绣旗红。丹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浑浊的酒守楼东。酒阑向悲风挥泪。
这个词以浓衬淡,以壮丽衬悲凉,描绘了一幅要塞郊野辽阔无边的深刻画面。
首先,秋天水天相连的壮丽景色通过“霜日明霄”和“水蘸空”生动再现。@ 响亮的鞭子,耀眼的红旗,给人强烈的听觉和视觉冲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人登上城楼,望着眼前的风景,内心的思绪也是一片茫然。就像王维诗的“山有无中”一样,虽然场景相似,但象外之意却深远。
苏东坡曾称柳永为“霜风凄凉,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称“不减唐人高处”,对此也可如此看待。
这一幕,诗人思绪翩翩,不禁想起了沦陷的中原。北望中原,产生了无限的情感,想借酒消遣,但喝完酒还是很难过,可以说是“举杯消愁更难过”
[img]150877[/img]
张孝祥的话呈现了一位北望中原的志士形象,传达了诗人怀念中原故土、雄心壮志的悲愤。全词只有42个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中原故土的思念和对金兵占领中原故土的愤怒。这种词风自然影响了后来决心恢复中原的仁人志士,如辛弃疾。
张孝祥门人谢尧仁在《于湖居士文集序》中说:“自渡江以来,近百年来,唯先生的文章是书法,是当代独一无二的。”
张孝祥不仅是一位慷慨激昂的爱国志士,而且他的书法在南宋一代也很有名。高宗说他“词汉俱美”、“必将名世”,宋孝宗在张孝祥去世后看到他的遗墨也“心实敬之”。
爱国诗人陆游说:“当时紫薇张舍人的书帖很有价值。 锦囊玉轴, 无家无归。”杨万里说:“张安国书是真的,但学者们并没有尝到公之于下者。”
[img]150878[/img]
可以看出张孝祥的书法在当时有多受欢迎。他的书法不仅生动有力,而且清晰有意义。平日里,除了揣摩前人的墨迹,努力练习,他还虚心向当时著名书法家刘岑求教,提高草书水平。
然而,张孝祥的书迹很少流传下来。们只能看到六部作品:静安府帖、临存帖、关辙帖、泾川帖、柴沟帖、黄庭坚书伏波神祠诗。
字里行间,张孝祥的爱国词作都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悲哀,对北伐中原的讴歌和对国事萧条的愤慨。
张孝祥和张元干一起被称为南渡初期的“词坛双璧”。张孝祥是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登上荆州城楼后,张孝祥感慨地写了一首词,表达了他的悲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