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九登科,三公二宰相,清朝哪个家庭这么牛?有兴趣的读者一起来看看吧!
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这句话是孟子说“君子之泽,五代斩”演变而来的。完整的句子是:“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诗书传家,富贵传家,但三代。”
事实上,大多数情况都是如此。这种“财富”不一定意味着金钱,也可能意味着名声。古代有很多父子两代官员,还有祖孙三代官员。但纵观整个封建社会,这一比例非常小。
[img]150366[/img]
们将谈论这样一个家庭,他们不仅是祖父母和孙子孙女的三代官员,而且整个家庭都可以被称为“科举之家”。据统计,家庭中有35人,中进士11人。其中,官方阶级有7人以上,大学士学位有2人。因此,当时的人们称他们的家庭为“父子九登科,三公二宰相”。
看到“大学士”,不难猜出这个家庭出于明清时期。其实我们今天说的家庭来自清朝,那么清朝哪个家庭呢?可能有人已经猜到了,有人会说:“不要卖关子,赶紧说吧!”
事实上,今天要说的是刘家,即刘统勋和刘勇父子的家庭。
顺治九年,山东省诸城市有一个叫刘必显的人,因考中进士而入仕。刘必显曾任河南省户部主任、奉直医生、广西省户部司员外郎等职。这个人是个廉洁的官员,尽职尽责。他于康熙三十一年去世,享年93岁。他是刘统勋的祖父。
刘家也从刘必显开始。清朝有73名以上官员,从知县、知府到尚书、大学士。刘家最突出的时期是康、雍、乾三朝。
首先是刘的儿子刘杰,也就是刘统勋的父亲。康熙二十四年入仕,历任长沙知县、宁羌知州、宁夏中路同知、四川政使等职。刘杰博学多才,为官廉洁。当他母亲去世时,作为一名四级官员,他没有缠着他回家参加葬礼。后来,他回家为母亲哀悼,因为他卖掉了田地产品。刘杰一生为国家和人民努力工作,最终过劳而死,享年62岁。
二是刘统勋本人。刘杰有10个儿子,其中8个考中举人,3个考中进士。但要说儿子中最有前途的,无疑是刘统勋。刘统勋是雍正两年的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南书房行走、上书房行走、东宫詹事、刑部侍郎、左都御史、水运总督、太子太傅、陕甘总督、官部尚书、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等职位,体现了他的重要性。
刘统勋在康熙时期入仕,最终于乾隆三十八年去世。可见他历史上有三个朝代,是清朝最繁荣的三个朝代。在康、雍、乾三朝深受皇帝重用,足以证明刘统勋的能力。
[img]150367[/img]
事实上,刘统勋确实有非凡的天赋。他在为官期间处理了30多年的水灾和河流问题。此外,他不忘惩治贪官,兴利除弊,可谓治世能臣。刘统勋身居高位,却舍不得在自己身上花钱。他把大部分工资都给了穷人。
后来他去世了,乾隆想亲自去政府吊唁。没想到,唐堂大学士家的门连乾隆的轿子都过不了。回到宫殿后,乾隆想到这里忍不住哭了,对大臣们说:“我失去了一股肱骨!”然后他说:“如果统勋不愧为真正的宰相。”因此,刘统勋去世后,乾隆给了他文官最高的头衔“文正”。
最后要说的是刘统勋的儿子刘勇。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都听说过“宰相刘罗锅”。刘勇虽然比父亲出名,但实际成绩却不如父亲。然而,刘勇也秉承家族奉公守法、诚实廉洁的宗旨,在乾隆至嘉庆至官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王子少保。
刘勇在书法上有很高的造诣。此外,他还被称为清朝官至大学的“浓墨宰相”。刘勇死后,他的死后头衔是“文恭”,这间接表明他的实际成就与父亲刘统勋相去甚远。
刘家在清朝非常突出。他们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还可以获得皇帝的信任。刘家在生活中诚实,为官方诚实,为官员忠诚。这些品质的结合使刘家不仅受到皇帝的重用,也受到人民的喜爱。这也是刘家一直向后人灌输的生活理念:“一个是美德,两个是知识,三个是成就。”
刘家自刘必显以来,可谓人才辈出,堪称“清山东第一高门第”。有人还写了一首诗来赞扬刘氏家族,那就是《赞扬刘勇家族》:刘勇的故乡庞戈庄,发夹英家出乡。诗书继世建伟业,代有贤达振家邦。
父子九登科,三公二宰相,清朝哪个家庭这么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