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静是唐朝宰相和开国功臣。我不知道也没关系。告诉你。
免死铁券,又称免死金牌,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大臣的最高奖励。如果大臣违法,他可以用这张铁券免除死刑。明朝成立后,朱元璋授予大臣、公爵李善长、侯爵汤等6人,并给予免死铁券。因此,免死铁券并没有帮助李善长和其他人逃脱灾难。
[img]150117[/img]
相应地,就唐代而言,刘文静和秦王李世民、裴寂一起得到了“恕二死”的待遇。对于唐高祖李渊给予的“恕二死”,意思是可以免死两次,这与免死铁券的意义基本一致,可以理解为李渊给开国功臣的免死铁券。然而,对于本文中提到的刘文静来说,虽然他有一张免死铁券,但他仍然无法逃脱。所以,问题来了,为什么唐高祖李渊要除掉开国功臣刘文静?
一
根据《旧唐书》、据《新唐书》等史料记载,刘文静(568-619年),字肇仁,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隋朝大业十三年(617年),即隋末,唐国公李渊出任太原留守。刘文静看见李渊胸怀大志,便与他交朋友。李渊起兵后,自称将军,以刘文静为将军府司马。隋朝义宁元年(617年)11月,李渊立代王杨玉为帝,进入大丞相。刘文静改为大丞相府司马,加授光禄大夫,封鲁国公。
因此,很明显,从官职上可以发现,李渊出兵后,刘文静成了他的得力助手。武德元年(618年),李渊接受了杨玉禅的职位,为唐高祖建立了唐朝。刘文静被任命为首相。唐朝成立后,刘文静与秦王李世民、裴寂一起被“原谅二死”,相当于获得了一张免死铁券。这无疑是对刘文静功劳的认可和奖励。
二
[img]150118[/img]
武德二年(619年),刘文静与李世民一起守卫长春宫(今陕西大理)。当时,刘文静认为自己的才华和功劳都高于裴寂,但他的地位却不如裴寂。他抱怨,与裴寂形成了深刻的矛盾。不久之后,刘文静有一个失宠的妾,让哥哥告诉皇帝刘文静,诬告刘文静谋反。对此,唐高祖李渊最终将刘文静、刘文的起处斩首。所以,尽管可以避免两次死亡,但是,唐朝开国功臣刘文静,仍然被皇帝斩杀。
所以,问题来了,唐高祖李渊为什么要杀刘文静?在我看来,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刘文静临刑时,抚得长叹:“高鸟尽,良弓藏。这句话不虚啊!尽管刘文静为唐朝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唐朝建立后,唐高祖李渊自然不会像以前那样依赖刘文静。换句话说,鸟尽弓藏,成了刘文静最终难逃一劫的原因之一。
三
当然,唐朝的英雄不仅仅是刘文静。刘文静手里拿着一张免死铁券,但他仍然无法逃脱死亡。显然,这与他自己有直接的关系。唐朝成立后,刘文静和他的兄弟刘文起喝了一顿饭,喝醉后抱怨要杀死裴。当唐朝高祖李渊得知这些言行时,他自然对刘文静非常不满,认为这是唐朝文臣和将军的团结。
更重要的是,刘文静得罪的裴静趁机在唐高祖李渊面前诬陷刘文静,说“刘文静的才华和策略确实高于所有人,但他天生怀疑阴险和愤怒。如果他借此机会杀了他,他将来会留下麻烦。”。在这方面,在我看来,这表明自豪的刘文静在此之前就被李渊怀疑了。此外,裴寂煽风点火,坚定了唐高祖李渊摆脱刘文静的决心。换句话说,如果刘文静能懂得收敛,不留把柄,就能逃脱这场灾难。
四
[img]150119[/img]
@ 此外,尽管刘文静发表了疯狂的言论,但事实上,刘文静并没有实质性的反叛行为,即刘文静仍然忠于唐朝。因此,杀害刘文静,自然是唐朝的一大损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李渊在唐初文臣武将中的威望。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三年(629年),正式为刘文静平反,追回其官爵。在李渊起兵之前,刘文静断言李世民必成大器,历史的最终走向和刘文静之前预期的一样。
天宝六年(747年),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刘文静获得“配享太庙”荣誉。大中二年(848年),唐宣宗在凌烟阁挂了37位英雄的画像,刘文静也在其中。虽然被唐高祖李渊冤枉杀害,但唐太宗李世民和后来的皇帝仍然恢复了刘文静的正义,肯定了他对唐朝建立的作用和贡献。你觉得这个怎么样?欢迎留下您的观点,让我们一起讨论。
刘文静是开国功臣,有免死铁券。他为什么会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