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庄,即汉明帝,初名刘洋,字子丽,东汉光武帝刘秀第四子,生母是光烈皇后阴丽华,东汉第二位皇帝,在位18年。
刘庄第一次封东海王。建武十九年,立为皇太子,建武二年二月,即皇帝位。明帝即位后,一切都遵循光武制度。汉明帝提倡儒学,注重刑名文法,为政苛查,总揽权威,不借权。严令后妃之家不得封侯与政,对贵戚功臣也多方防范。致力于消除北匈奴的威胁,命窦固带兵征伐,使班级超越西域各国,设立西域都护,将佛教引入中国。在位期间,招抚流民,救济贫农,兴修水利,使官治清明,境内稳定,民安其业,户籍繁殖。刘庄及其子汉章帝在位时,历史上被称为“明章之治”。18年(75年),永平在洛阳东宫前殿死亡,48岁,庙号显宗,死后孝明皇帝,葬于显节陵。
轶事典故
当刘庄成为王子时,医生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为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亲自去太常府,让桓荣坐在东面,设置几根棍子,听老师的建议,就像当年的讲座一样。他还将数百名学生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向中百官和桓荣教授。桓荣生病时,刘庄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来看望。每次拜访老师,刘庄一进街就下车步行表示尊敬。进门后,常常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地流泪,久而久之就去了。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诸侯、将军、医生问病人,不敢回到门口,都拜床下”。桓荣去世时,刘庄还换了衣服,亲自丧葬,并妥善安排了孩子。
[img]149935[/img]
人物评价
总评
刘庄性心察,就是脾气暴躁。他的性格与父亲光武帝和母亲阴丽华完全不同。但刘庄确实是一位非常勤政的皇帝,历史上有“乙更尽乃眠,先五更起,率常如此”,驾驭下有术,大权不旁落。即位后,光武帝的休养政策继续执行。他的政治风格与清代宗雍正帝非常接近。他们都是对手下的官员,对人民非常苛刻,但恰恰相反。魏文帝称“明帝察察,章帝长者”。直到东汉末黄河,刘庄才决定用王景治黄河,有利于人民。
历代评价
华桥:“世祖既以官事为婴,又以文法为导向。他们总是控制权力,不借权力。他们值得天下初定,四民乐业,户口繁殖。中兴以来,他们跟踪宣帝,以钟离意的廉洁和真诚,经常以宽和为首。
薛莹:“明帝自由储宫,聪允德行,临万机,以身率礼,恭奉遗业,一贯之。虽然夏启周成,继体持统,但无以添加。是以国内安逸,四夷宾服,断狱希望少,有治平之风,号称显宗,不宜。”
傅玄:“肃孝明,杖法任刑,勤综万机,察下以情,不弘道治,用于太平,专信俗儒,非礼之经。”
范晔:①“明帝善刑理,法律明确。日晏坐朝,幽枉必达。内外无曲之私,上无矜大之色。断狱得情,号居前代十二。所以后言事者,莫不先建武,永平之政。而钟离意,宋均之徒,常以察慧为言,夫不弘人之度不优?展宗丕承,业业兢兢。政察奸胜,危心恭德。备章朝物,省薄坟墓。永怀废典,下身遵道。登台观云,临雍拜老。茂唯帝绩,增光文考。” ②"显宗丕承,业业兢兢。政察奸胜,危心恭德。备章朝物,省薄坟墓。永怀废典,下身遵道。登台观云,临雍拜老。茂惟帝绩,增光文考。”
杜佑:“明章之后,天下无事,务在养民。至孝和,人家养殖。”
苏辙:“黄帝、尧、舜,寿百年,享国几十年。周公作《无逸》,言商中宗享国75年,高宗59年,祖甲33年。享国五十年,文王受命。自汉朝以来,贤君已经在位很久了,但都不如此。西汉文帝二十三年,景帝十六年,昭帝十二年。东汉明帝十八年,章帝十三年,和帝十七年,唐太宗二十三年。这些都是近世的明主,但与《无逸》中所谓的“十年、七八年、五六年、四三年”无法相比。
[img]149936[/img]
钱时:“明帝尊师之意,其礼文也可谓盛开。因为孔孟皇帝在春秋战国时期读书,而卒不在斯里兰卡时期读书。如果有真正的儒家,洞明正学,把他引向当道,他就会进去。岂鲁定哀齐宣梁惠之比哉。桓荣是帝者师,屈天子之尊,敬礼,无所不备,而卒无法发扬圣教,启迪君心,使斯道大明于天下,身受恩宠,徒劳无功。好丈夫。”
徐钧:“大学师儒多讲,东平礼乐正在修明。我不知道佛法为什么进入,但我向斯时教大行。”
朱元璋:“人主不以独见为明,而是以听为聪。通过人情,如果他明白是非,他就会变得聪明。如果你鄙视细节,你会很苛刻。如果你苛刻,你会很紧迫,但你厌倦了聪明。”
李光地:“至孝明,始锐意兴复礼乐,虽止皮毛,却能使人尚名节。可见礼乐之功大。”
梁启超:“汉尚气节,光武,明,章,奖厉名节,是儒学最盛的时代,收孔教复苏的良果。尚气节,崇廉耻,俗称最美。”
[img]149937[/img]
陵寝墓地
刘庄的显节陵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莽山以南,俗称“大汉墓”。刘庄死后,启灵园位于陵墓上。陵墓上可能有佛教建筑。可想而知。陵园建筑相当宏伟壮观。显节陵曾被盗。现在陵墓前有清人龚松林汉明帝显节陵石碑一通。登上墓顶,周围的陵墓星罗棋布,十分壮观。
后人如何评价汉文帝刘庄?他有哪些轶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