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应泰:本来只是一个书生,与努尔哈赤的战斗结束怎么样?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明清战争(1618-1683年),战争双方,一个是明朝,一个是后金(后来是清朝)。明清战争是指在清朝兴起灭亡的过程中,明清之间发生的多次战争。从1616年(明万历44年)后金成立到1683年明郑灭亡,战争小战不断。在明清战争中,孙承宗、袁崇焕、祖大寿、满桂、毛文龙、熊廷璧等将领出现在明朝。然而,尽管袁应泰也参加了明朝和后金(清朝)之间的战斗,但袁应泰更喜欢文臣,甚至是一名学者。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书生,却率军奋战努尔哈赤,最终与城同亡。
[img]149298[/img]
一
@ 袁应泰(?-1621年),字大来,凤翔(今属陕西宝鸡)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袁应泰中进士授予临漳县(原河北省、明清时期河南省)知县。他动员农民工筑长堤40多里,防止漳水泛滥。调任河内(今河南沁阳县)后,组织群众穿凿太行山,引进沁水,修建25条堰,灌溉田数万顷,使邻县受益。成绩为两河(河南、河北)之冠。
根据《明史》等史料记载,袁应泰为建设这一巨大的水利工程,煞费苦心地督促建设。开挖洞穴的岩石很硬,很难开挖。为了鼓励工匠建设,袁应泰捐赠了他三年的官方工资约1万元建设,但他“六年内素食,没有闻到崇拜肉和丝绸”。在他的带动下,河内各地的乡绅都有钱有力,大力支持修渠建设。在袁应泰的带领下,花了三年时间才建成了“长40多丈,宽8丈”的引水石洞。
因此,很明显,袁应泰确实是一个地方治理人才。然而,对于袁应泰来说,如果朝廷能一直充分发挥他的优势,那么袁应泰可能会成为一代著名的大臣。然而,袁应泰最终来到了一个错误的位置,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知县后,袁应泰历任工部都水司主任、兵部武选司郎中。他认真工作,淘汰了数百名假冒世界职责的人。不久,任淮徐兵备参议。当时山东遭灾,他设粥厂救灾民,动员他们修城墙疏浚、疏浚城河、修孔庙,让灾民吃饱。袁应泰还将额外的税收和草折银全部用于救济灾民。户部弹劾他擅自使用官库银和粮食。当时,他已迁为副使,于是借病回乡。
二
多年后,袁应泰被起诉参与河南右政治,并作为一名检查员前往永平(明朝北京大师)治水。与此同时,后金的崛起对明朝构成了越来越大的威胁。因此,袁应泰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当时袁应泰加强了训练和武器修备,关外所需的粮草、火药等都能及时供应,深受熊廷璧的信赖。
在泰昌元年(1620年)9月,袁应泰被提升为右都御史,而不是周永泰巡抚辽东。同年10月,熊廷璧被罢官,袁应泰代表辽东经略。而这,意味着守卫辽东的重任,突然落在袁应泰的肩上。虽然是书生,但他上疏说:“誓与辽东相始终,更愿文武诸臣不怀二心,与臣相始终。明朝对他进行了奖励,并赠送了尚方剑,袁应泰斩杀贪将何光先,罢免了李光荣将军及以下十余人,准备收复抚顺。决定用兵18万,将军10人,向皇帝奏报作战计划。因此,很明显,面对强大的后金,袁应泰并不害怕,而是摩拳擦掌,准备与努尔哈赤展开积极的较量。
[img]149299[/img]
三
但《明史》评论道:(袁)应泰历官精敏强毅,用兵非所长,规划颇疏。
袁应泰在辽东扩大了边防,收集了叛将和叛卒。袁应泰不听袁应泰的草率行为。这促使努尔哈赤派出的奸细渗透到辽东的城市,从而在关键时刻与后金军结合。
天启元年(1621年)3月12日,后金大军进攻沈阳,总兵官何世贤、尤世功出城奋战,败北而回。第二天,蒙古降人果然作内应,导致两位将领战死。总兵官陈策、童仲井赴援,也战死战场。袁应泰命令奉集、咸宁各军撤退,全力守卫辽阳,引水注入城河,沿河排列大炮,兵士环城守卫。从这个角度来看,袁应泰对明朝士兵的阵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随后,后金军临城下,袁应泰亲自督促总兵侯世禄、李秉成、梁仲善、姜碧、朱万良出城五里迎战。他们被打败了,受了很多伤。那天晚上,袁应泰没有进城,而是呆在军营里。当然,虽然之前的策略有问题,但袁应泰并没有放弃自己,而是尽力应对后金的进攻。
第二天,后金军挖出城西闸门,排除城沟内积水,并派兵守住城东水口。渡城河大喊大叫,来到城下。双方战斗了很长时间。许多后金骑兵冲到城边,被打败的明军冲出城外。有的淹死了,有的被后金士兵杀死了,伤亡惨重。清晨,袁应泰进城,与巡逻皇家历史张泉(城墙上凹凸的小墙)一起坚守。监管部门高于胡应东,翻过城墙逃跑,人心离散。
四
@ 此时此刻,明朝一方已处于溃败的边缘。@ 努尔哈赤再次动员军队进攻袁应泰所在的城市。在这方面,袁应泰率领士兵们用盾牌战斗,并再次失败。作为一名学者,袁应泰亲自监督了战争,已经付出了一切。晚上,更多的建筑着火了,金军从西门进入城市,城市一片混乱。
在这种情况下,袁应泰在城楼上看到了这种情况,觉得大势已去,无法挽回。他对张泉叹了口气,说:“你没有守城的责任,赶紧走吧!我死在这里!”然后他戴上剑和印章,上吊自杀。他的妻子和弟弟姚居秀也自杀了。仆人唐世明抚摸袁应泰的尸体,哭着放火烧楼而死。这件事传到朝廷后,袁应泰被追回为兵部尚书,并隆重祭葬,封其子为官。
@ 袁英泰不仅在战场上自杀,还与城市同亡。他没有羞辱父亲的名声,因为他的儿子袁楷。据《明史》等史料记载,袁楷、字茂林、天启五年(1625)进士,官至副使。崇祯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破凤翔,不屈不挠。
清朝乾隆年间,袁应泰是忠诚的节日,这是对袁应泰忠诚和正直的肯定。然而,袁应泰死后,金乘胜利攻下金州(辽宁大连金州区)、复州(今辽宁瓦房店西北)、海州(今辽宁海城)、70多个城市,如盖州(今属辽宁),并迁都辽阳。明朝失去了辽河以东的土地。从这个角度来看,袁应泰也需要承担失职的责任。
袁应泰:本来只是一个书生,和努尔哈赤战斗的结局是什么?